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早,俄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源于长期的地缘焦虑。北约自1999年起连续东扩,先后吸纳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到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联盟边界直逼俄罗斯西部核心区。乌克兰若入约,黑海缓冲地带将化为乌有,俄罗斯安全阀门彻底关闭。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这种压力急剧放大,顿巴斯地区的亲俄势力与基辅中央的对立进一步激化。俄罗斯视此为生存红线,2022年2月24日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旨在快速迫使乌克兰中立化,签署不加入北约的承诺。行动初期,俄罗斯部队多线推进,目标锁定基辅周边,意在短期内达成政治目标,避免拖入泥潭。 然而,欧美国家迅速卷入,将这场局部冲突推向全球对抗。美国国会通过多项援助法案,总额超过640亿欧元,涵盖从海马斯火箭系统到爱国者防空导弹的先进装备。欧洲联盟跟进,追加620亿欧元支持,德国提供豹2坦克,英国派出挑战者2型,法国贡献凯撒自行火炮。这些援助不只停留在武器层面,还包括情报共享和训练项目,帮助乌克兰军队重塑指挥链条。到2023年,西方总援助规模已超千亿欧元,远超俄罗斯的预期。这股外部力量注入,让乌克兰从防御转为局部反击,迫使俄罗斯从速胜幻想中惊醒。 面对欧美深度介入,俄罗斯的行动目标随之调整。从单纯阻挡北约东扩,转向全面“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实质上是削弱乌克兰的长期作战能力。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成为转折点,2023年10月,这座连接大陆的战略要道遭受袭击,暴露西方默许对俄本土打击的意图。俄罗斯回应以扩大占领区为重点,巩固顿巴斯和南部沿海控制,确保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的安全。顿巴斯不仅是资源富集区,煤矿和钢铁产能支撑俄罗斯工业命脉,更是俄裔人口聚居地,放弃此处将引发国内政治风暴。公投并入后,这些土地已成为俄罗斯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撤军等于自断臂膀。 军事层面,俄罗斯逐步适应持久战节奏。2023年乌克兰夏季反攻投入大量西方装备,却遭遇俄军精心布设的地雷阵和多层防御,豹2坦克损失率高达四分之一,维修链条跟不上消耗。俄罗斯则优化战术,2024年在库尔斯克方向反推,夺回部分失地,展示出更强的后备动员能力。军工升级加速,“树冠”-E防空系统针对无人机威胁,拦截效率显著提升。到2025年,俄罗斯前线火力密度增加30%,通过占领区征兵补充兵源,维持战线稳定。相比之下,乌克兰依赖外部补给,内部动员疲态渐显,伤亡数字已超50万。 经济制裁本意击垮俄罗斯,却未达预期。西方冻结3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并将俄罗斯逐出SWIFT系统,但莫斯科迅速转向东方市场。中国和印度成为主要买家,2025年前两个月,对华石油出口虽降12.6%,但总量仍达1547万吨,价格折让20%。能源收入稳住财政,俄罗斯得以从伊朗采购无人机,从朝鲜进口炮弹,战时生产链条运转顺畅。卢布汇率波动中,俄罗斯GDP仅收缩2.1%,远低于西方预测的崩盘场景。相反,欧洲能源危机加剧,德国工业产值下滑5%,民众生活成本飙升。这场经济拉锯凸显俄罗斯的韧性,证明制裁的双刃剑效应。 国际格局为俄罗斯提供喘息空间。中国和印度坚持中立,在联合国多次弃权,避免直接对抗。土耳其充当中介,推动黑海谷物协议,虽未促成全面停火,但缓解俄罗斯的孤立压力。美国内部则现分歧,2024年大选后,特朗普政府上台,提出30天停火方案,虽遭乌克兰拒绝,却释放减少援助信号。欧洲国家间协调松散,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公开质疑援乌必要性。俄罗斯借此拖延,等待西方阵营裂痕扩大。全球南方国家多持观望态度,巴西和南非呼吁对话,进一步稀释西方叙事主导权。 俄罗斯的战略转向“以战养战”,将占领区资源直接转化为军费。顿巴斯煤矿年产煤超2000万吨,钢铁厂满负荷运转,粮食出口支撑国内供给。占领区内征兵规模扩大,新兵训练营遍布后方,补充前线缺口。这种模式虽消耗巨大,却让俄罗斯避免速败风险。相比苏联在阿富汗的教训,当前行动更注重成本控制,能源出口反哺军工,形成闭环。普京领导层强调,这不是侵略,而是防御性回应北约威胁,国内支持率维持在70%以上。持久战的核心在于耐力,谁能熬过对方的底线,谁就握住胜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