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有人想动手否定毛主席,胡乔木提出不再称“毛主席”,改叫“毛泽东”,但

孔甲丙今说史 2025-11-26 18:01:59

1981年,有人想动手否定毛主席,胡乔木提出不再称“毛主席”,改叫“毛泽东”,但黄克诚将军听完总觉得别扭,当场要求胡乔木把称呼改回来! 黄克诚一生耿直,多次在会议上直言进谏,体现对党的忠诚。他在中纪委任职时,推动纪律建设,强调实事求是。1980年11月,中纪委座谈会讨论历史问题,他发言两个多小时,从井冈山到建国,逐一谈毛泽东领导红军突破封锁、指导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决策的作用,同时指出晚年失误,但功绩为主。 这份发言录音整理成一万三千字稿子,先送人民日报审阅,只选后两部分发表,前部分暂缓。黄克诚未多纠缠,继续工作。1981年3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期间,秘书携稿找总政治部副主任华楠,说明前部分可在军报刊登。华楠上报韦国清和梁必业,三人同意后,再呈邓小平。邓小平阅后批示可发,但需润色,由胡乔木负责,因其文笔精炼且熟悉党史。 胡乔木时任书记处书记,1941年起任毛泽东秘书二十五年,建国后管新华社和文献编辑。他搁置手头事务,研读稿件,两天后返回修改版:补充西安事变表述,使之更严谨;全稿“毛主席”改为“毛泽东同志”,以统一文件规范,便于存档。修改稿送回,黄克诚听秘书朗读,认可整体调整,但对称呼改动提出异议,认为几十年习惯用“毛主席”,战士口令和农民问候皆如此,改了会失本真。 秘书反馈胡乔木,胡乔木解释为中性表述,避免情感干扰史实。黄克诚坚持,秘书转述其观点:人民认可的称呼不是规范能抹掉。胡乔木同意部分恢复,但半数段落仍用“毛泽东同志”。黄克诚听后,让秘书联系总政治部,强调全部改回。下午,华楠带人讨论,黄克诚指出部队文件和报纸从未变过,改称呼像断历史脉络。 此事上报邓小平,邓小平召集相关人员,直言“毛主席”承载党和人民认可,不能动摇,指示胡乔木全恢复原称。胡乔木执行,逐页校对。4月8日下午,最终稿定,黄克诚听完同意。次日,解放军报排版头版。4月10日刊登《关于对毛主席的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全文保留“毛主席”。 文章一出,新华社次日通稿,全国转载。党内军内热议,许多老同志写信支持,认为有助于统一认识。这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同步,提供参考,避免简单化。黄克诚继续中纪委工作,1982年参与十二大筹备,讨论纪律条例。1983年获一级红星功勋章。 1985年健康恶化,黄克诚辞职休养,在北京阅读党史,向后辈传经验。1986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4岁,中央讣告称其为忠诚战士和军事家。胡乔木1992年9月逝世,享年81岁,讣告评价其为理论家和宣传领导人。他们的交集,成为党史一则关于原则的注脚。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孔甲丙今说史

孔甲丙今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