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五百多名骄纵轻狂的骑匪,一路怪叫着冲向了内蒙自卫军11支队,支队女政委乌兰纵身上马率部反杀,一战击毙了三百多名骑匪! 乌兰原名宝力格,1922年9月15日出生于辽宁朝阳县一个蒙古族家庭。父亲早年反对北洋军阀被捕身亡,导致家境贫寒。九一八事变后,她随家人迁居北平,进入蒙藏学校就读。那时她接触到进步思想,1935年参与一二九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组织地下爆破小组,针对日军设施进行破坏活动,包括炸毁铁路和仓库。由于活动暴露,她成为日军通缉对象。1938年,她辗转抵达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后转入延安女子大学,接受政治和军事训练。1939年春,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乌兰。1940年,她在内蒙古独立旅政治部工作,负责宣传和组织任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随东蒙工作团进入东北,年底到达赤峰,参与筹建内蒙古自治联合会卓索图盟分会。 1946年2月,卓索图盟分会成立,乌兰担任副主任,同时被派往热辽地区开展蒙民工作,任蒙民工作队政委。在中共热辽地委和军分区领导下,她从13支枪和13匹马起步,组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十一支队。这支队伍主要由当地农牧民组成,缺乏正规训练。她亲自指导骑射技能和战术布置,使队伍迅速成长。支队长为李海涛,她兼任政委。队伍驻扎在努鲁儿虎山南北和牤牛河畔一带,负责维护地方治安。那年土匪势力活跃,与国民党残余勾结,经常骚扰村庄。乌兰率队参与多次剿匪行动,包括在军分区指挥下消灭大刀匪和飞虎队。她利用骑兵机动性,配合兄弟部队,在奇金台大庙战斗中击溃匪帮。她的双枪使用和马术成为队伍标志,战士们通过实战积累经验。 乌兰在热辽地区的活动扩展到阜新和北票等地。她组织队伍在五十家子一带生擒匪首小白龙,俘获30多名匪徒。在土改期间,她提供情报给军分区,帮助消灭以梁省三为首的飞虎队200余人。这些行动收缴大量武器,保护了当地群众财产。她的指挥注重集中情报和群众支持,避免无谓损失。1946年下半年,冀察热辽剿匪工作委员会成立,大规模清剿展开,乌兰的支队参与其中。她的队伍从最初的武工队改编而来,逐步扩编为三个支队,成为东北野战军的有力补充。她在战斗中多次智取匪首,如一枪未发擒获惯匪打一面,通过设伏和分化瓦解其部众。她的蒙古族背景有助于团结当地少数民族,推动自治运动。 乌兰的军事生涯中,骑马和双枪是她的常用装备。她在延安时期就掌握这些技能,并在实战中应用。1946年的剿匪作战中,她的支队面对国民党地方部队和土匪联合,多次发起反击。阜新蒙民大队在6月中旬长途行军,袭击王府和佛寺敌占区,击败国民党保安大队长刘墨林和何九率领的100多人,击毙20余名,缴获武器弹药。这些战斗虽规模不一,但积累了经验。乌兰的支队在类似行动中发挥作用,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残匪。她的领导使第十一支队成为当地一支可靠力量,群众编唱民谣赞扬她在北票县的作战表现。那年她24岁,已掌握兵权,在东三省蒙族地区广为人知。她的工作还包括收编部分武装,如瑞应寺僧兵,通过说服编为喇嘛营。 1946年,热辽地区匪患严重,500多名骑匪集结,针对内蒙自卫军11支队发动袭击。这些骑匪携带马刀和步枪,试图趁支队新组建之机一举消灭。乌兰作为政委,指挥战士们上马迎战。当匪群接近时,她发出信号,支队开火击倒前方匪徒。匪群阵脚乱后,她率队发起追击,一直推进到匪巢附近10多里处。这场战斗击毙300多名骑匪,剩余者逃散。支队缴获马匹和武器,战士们通过此战转为老兵。乌兰的指挥利用地形和骑兵优势,避免了被动防守。她的双枪在战斗中发挥作用,震慑了匪徒。这次胜利使11支队成为匪帮忌惮的对象,当地治安改善。她的称号青马双枪红司令由此流传,反映了她的骑术和枪法。 乌兰在剿匪中注重情报收集,她化装村妇潜入匪区,绘制地图,提供给上级用于制定方案。这些细节确保行动精准,减少伤亡。1946年的战斗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一部分,热辽军区通过此类作战巩固后方。她的支队在辽沈战役前已积累实力,配合东北野战军作战。罗荣桓曾赠枪嘉奖她的贡献。她的蒙古族身份有助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推动妇女参与革命。1948年6月,她出席东北局内蒙工作会议,当选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赴匈牙利参加国际妇女代表大会。这次出访展示了中国妇女在革命中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乌兰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主任,推动妇女识字和生产合作社建设。她组织下乡指导,改善民族地区妇女生活。后来担任轻工业厅副厅长,管理工厂生产,促进工业发展。她兼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参与全国妇女工作规划。作为中共八大代表,她出席大会,支持各项决议。之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民族地区发展建议。1980年,她调任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致力于工人权益保障。她的工作始终关注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987年4月5日,她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6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