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8月,连长陈启明无意中发现,一名日军俘虏的脖子上挂着一块铜牌,上面刻着两个字:清风。 陈启明出生在中国南方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接触农具和手工器械,对机械结构表现出浓厚兴趣。他常常拆解旧钟表或水泵部件,观察齿轮转动和金属连接方式,花时间组装修复。成年后,他选择深造相关知识,1930年代初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工程专业。抵达东京后,他租住在市郊一栋简朴公寓,门牌标有清风二字。公寓环境安静,周围种有樱花树。他与房东一家相处融洽,房东夫妇经营小生意,儿子小林健次帮忙打理庭院。一次闲聊,他们合影留念,照片捕捉大家站在门前的瞬间,他将照片折叠放入钱夹,随身携带。留学期间,陈启明专注课程,早晨乘电车赶往校园,课堂记录教授讲解发动机原理和材料强度计算。实验室操作车床切割金属样品,测试合金在高温下的变形。下午返回公寓,他帮助房东修理家用电器,如调整煤气炉阀门或固定窗框。这些经历让他掌握内燃机设计和金属疲劳分析技能。几年过去,他完成学业,积累笔记和图纸,准备回国应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队入侵中国领土,陈启明中断计划,收拾行李乘船返回祖国。回国后,他加入抗日军队,从后勤部门起步,负责维修损坏枪炮和车辆。在车间检查卡车引擎,双手沾机油,用扳手拧紧螺栓,确保装备正常。战场环境艰苦,他指导士兵拆卸故障机枪,替换磨损零件。凭借专业知识,他逐步晋升,参与前线作战规划。1944年松山战役打响前,他升任第八军五连连长,指挥部队在云南山区推进。部队穿越密林,士兵扛重装备爬坡,他走在队伍前列,下达指令调整队形。松山战役从1944年6月开始,远征军投入大量兵力,目的是打通滇缅公路。陈启明所在部队在滚龙坡挖坑道,遇到日军火力阻击,用火焰喷射器清扫地堡,抓到伤员。其中一个俘虜脖子上铜牌让陈启明认出房东儿子小林健次。小林提到陈父送的和服还在母亲那儿,两人确认身份。 松山地形复杂,日军修筑坚固工事,远征军先攻外围,伤亡较大。新28师和39师117团从6月4日打到7月2日,拿下阴登山和腊孟街,阵亡855人,负伤844人,失踪32人,毙伤日军596人。接着第八军接手,主攻滚龙坡和大垭口,何绍周调整战术,强调炮火破坏工事,再逐步推进。战役中远征军用坑道爆破炸日军主堡,8月20日炸出大坑,荣3团登上主峰,与残敌近战。日军断粮后行为极端,远征军坚持围攻。战役后期,第八军103师和82师反复进攻,7月12日到19日攻滚龙坡未果,改用精度射击破坏工事。松山战役总历时95天,远征军用2万多人,伤亡7763人,包括阵亡4000人,负伤3773人,失踪50人,毙日军1250人,俘28人。敌我伤亡比1比6.2,战死超负伤。第八军第二阶段伤亡6074人,率38%。战役成山地攻坚典范,写入教材。 1944年8月28日清晨,第八军103师307团五连在清扫战场时发现三名负伤日军士兵。陈启明在检查伤俘过程中,注意到其中一人颈间悬挂一枚铜制身份牌。这块长6厘米、宽3厘米的牌子,表面刻有清风二字,让他联想到留学时东京公寓门牌。俘虜自称小林健次,勉强坐起回应询问。陈启明提及留学时房东一家,小林点头确认,提到父亲赠送的和服仍由母亲保管。两人交换信息,确认对方身份。周围士兵清点武器,继续推进,陈启明指挥队伍加强警戒。战场炮弹落地炸开土块,他挥手示意部下跟进,俘虜被抬往后方。铜牌细节显示其为日军士兵个人物品,常用于识别身份,在战场上偶尔出现类似物件。松山战役中,这样的发现反映出战争中意外的个人交集。日军士兵携带此类牌子,多为家庭纪念或住所标记,小林的牌子正源于父亲公寓名称。 战役推进中,陈启明放走小林后,晚上到指挥所后方樱花树下,开枪自杀,身边有照片和遗书,写见健次如见故土,放敌辱国无颜活。何绍周下令战场纪律十杀令,严禁私情,以后对俘虜管得更紧。攻下松山后,滇缅路通了,向龙陵推进,腾冲也很快拿下。小林健次活下来,四十年后出回忆录,讲了这事,但靖国神社有他牌位。2001年陈启明后人去日本起诉,要撤牌位。李安据此写剧本《怒山》,没拍成。樱花树1976年枯成桩,每年清明有人放远征军饼干盒和日本羊羹祭奠。老兵们总问值不值,纠结几十年。松山遗址保存好,二战战场遗迹之一,现在开发保护。战役打破日军防线,帮中国抗战续命,国际上看出中国还能打。远征军用美式装备和训练,军官多受训,火力改善,但雨季和地形让推进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