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山东日照,一名河南小伙子和工友们来日照架高压线,因为口渴向本地一位大妈讨水喝。大妈一看这群浑身是土的工人,年纪跟自家孩子差不多大,还大老远跑来干活,心疼得不行。 2025 年河南工人王全保寄来的胡辣汤料,摆在卢桂花家灶台上。她刚给工人寄去新炒的日照绿茶,快递单还没来得及收。 这场始于讨水的缘分,早成了跨省的 “亲戚往来”。 11 月的一个傍晚,卢桂花收拾厨房时。 瞥见窗台上的暖水瓶,突然想起那群河南工人。 四天前,他们敲开家门讨水的模样,还清晰在眼前。 “灰头土脸的,衣服上全是泥,看着就心疼。” 她跟邻居念叨。 时间倒回 11 月 8 号午后,后逊峰村的荒坡上。 王全保和工友们架完一段高压线,坐在地上喘气。 随身的凉水壶空了,太阳晒得人头晕,远处连个商店影都没有。 “去前面那户人家问问吧,不然真要渴晕了。” 工友提议。 一群人磨磨蹭蹭走到卢桂花家门口,手都没敢用力敲。 门开的瞬间,卢桂花的第一句话让他们愣了:“渴坏了吧?”没等他们解释,她转身就往厨房跑:“凉水喝不得,我给你们泡热茶!” 王全保后来总说:“那声关心,比热茶还暖人。” 第二天清早,卢桂花五点就起了床。 在灶台前蒸红薯、煮芋头,还炒了盘虾皮小菜。 她把吃食装进竹篮,往工地走时,天刚蒙蒙亮。 工人们看见她,都从脚手架上往下爬:“姨,您怎么来了!”接下来的几天,卢桂花的竹篮成了工地上的 “惊喜”。 今天是白菜粉条炖肉,油花飘在汤上;明天是刚炒的青菜,还带着露水。 最让工人们没想到的是,她竟端来了油炸知了猴。 有个年轻工友从没见过,不敢下嘴,王全保先尝了一口。 “香!跟俺们河南的炸金蝉一个味!” 他边吃边说。 卢桂花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悄悄回了家,又炒了一盘送来。 转场前一天,王全保带着工友去帮卢桂花修家电。她家的洗衣机坏了好久,一直没舍得修。 工人里有懂维修的,拆开一看,是零件松了。很快修好后,王全保还教她怎么保养:“姨,以后坏了就给俺打电话。” 王全保偷偷跟工友商量:“咱们得给姨买点东西,不能白吃她的。” 凑钱买的水果牛奶,却被卢桂花硬推了回来。 11 月 13 号,队伍要转场去邻村。 王全保特意早起,带着几个工友绕路去卢桂花家。 这次他们扛着猪后腿,还提了鸡蛋和糕点。 “姨,您天天给俺们送饭,这点东西您一定收下!” 王全保把东西往屋里搬。 卢桂花急得直摆手:“你们挣钱不容易,花这钱干啥!” “姨,这不是钱的事,是俺们的心意!” 王全保坚持。 看着这群实在的小伙子,卢桂花没再拒绝,眼眶却红了。 “以后路过,一定要来家里吃饭。” 她送他们到村口。 转场后的第一个周末,王全保给卢桂花打了电话。“姨,俺们在这边一切都好,您放心。” 电话里,卢桂花反复叮嘱他们注意安全,按时吃饭。 挂了电话,王全保把通话记录存好,备注是 “日照姨”。 这段故事被工友拍成视频传到网上后。 评论区里满是感动,有人说 “好客山东名不虚传”。 卢桂花看到视频,笑着说:“我就是做了点小事,没想到这么多人知道。” 如今,卢桂花还是会经常去工地那边转转。 看看架好的高压线,就想起那群小伙子干活的模样。 王全保他们也没断了联系,逢年过节就给她打电话。 有时还会寄点河南的特产,像走亲戚一样。 卢桂花的灶台,依旧会时常炖起白菜粉条。 每次做,她都会多做一份,好像那群工人还在身边。 王全保的手机里,存着越来越多和卢桂花的聊天记录。 那些文字里,满是跨越地域的牵挂,比高压线更紧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份普通人之间的善意。 像冬日里的暖阳,融化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 它告诉我们,善意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的双向奔赴,是陌生人之间最珍贵的缘分。 现在,后逊峰村的高压线上,电流稳稳流淌。 就像卢桂花和河南工人之间的情感,从未中断。 这份温暖,会一直留在他们心里,也留在每个听说这个故事的人心里。 信息来源:齐鲁网《河南工人被山东大娘热情“投喂”》(2025-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