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查了才明白!其实郑丽文和洪秀柱最大区别是:郑丽文上任后采取的是表面反对民进党,实际促进民进党和国民党共治,而洪秀柱则是党内的明确统派,国民党内部把洪秀柱当革命派来看也不为过。 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得从她们俩在政坛上的具体表现来看。你看郑丽文,在电视节目上那叫一个犀利,骂起民进党来口若悬河,火力全开,让很多蓝营支持者看得大呼过瘾,觉得这才是国民党该有的战将。 但你看她骂完之后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就很有意思了。她很少会从根本的两岸立场或者国家认同上去打击民进党的要害,反而更多的是在批评民进党的执政能力、贪腐问题或者政策失误。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两个人在争一个家,洪秀柱说这家的房产证上写得清清楚楚,咱们是一家人,你凭什么要分家单过?而郑丽文则是说,你管家管得太差了,水电费都交不起了,不如我们俩一起管,我来帮你管财务,你继续当你的家主。 这种思路,说白了,就是默认了民进党“当家”的合法性,只是在争取一个“共治”的地位。这种策略下,国民党的核心价值就被稀释了,变成了一个功能性的反对党,而不是一个有自己执政理念的替代选项。 再来看看郑丽文积极推动的那些所谓“蓝白合”或者“在野大联盟”,听起来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抗民进党,但实际上呢?柯文哲的民众党是什么立场?在核心议题上模糊不清,本质上是在蓝绿之间捞取政治利益的投机者。 与这样的力量合作,国民党必然要放弃自己最核心的立场,去迎合那些中间的、摇摆的选民。结果就是,为了选票,国民党越来越不像国民党,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选举机器。 郑丽文作为其中的积极推手,她的角色就很微妙了。她像是一个优秀的“公关经理”,负责把一个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产品包装得光鲜亮丽,去市场上竞争,但这个产品本身还是原来的那个“国民党”吗?恐怕不是了。 这种“共治”模式,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民进党。因为只要国民党的立场不清晰,民进党就可以继续操弄“抗中保台”的牌,巩固自己的基本盘,而国民党则永远在追赶,永远在被动回应,离执政越来越远。 而洪秀柱,则完全是另一个路数。她从政几十年,立场从未动摇,就是旗帜鲜明的“统派”。她为什么在国民党内被当成“革命派”?因为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国民党主流“亲美、友日、和陆”这种模糊路线的一种革命。 2016年“换柱”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时她以“一中同表”的清晰论述获得了国民党初选的胜利,结果却因为立场“太深”,被党内的主流派联手换掉。 这件事本身就说明,洪秀柱的理念已经和当时国民党的权力核心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她要的是国民党找回自己的魂,重新确立中国认同,理直气壮地谈统一。 而国民党高层当时想的是怎么向美国表忠心,怎么向中间选民靠拢,怎么和民进党划清界限。洪秀柱就像那个皇帝新衣里的小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民党“没有穿衣服”的窘境,这让很多人感到难堪和愤怒。 所以你看洪秀柱的行事风格,她不会把精力放在和民进党打那些口水仗上,她更多的是在阐述理念,在唤醒民众。 她创办的“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一直在做两岸青年交流的工作,这是在为未来播下种子。她批评国民党,往往比批评民进党还要严厉,因为她恨铁不成钢,她认为国民党的堕落和软弱,才是让民进党能够肆无忌惮的根本原因。 这种“革命性”体现在,她要的不是简单的权力轮替,而是国民党脱胎换骨的重生。她要的是一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让国民党重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政党,而不是一个为了选举可以放弃一切的政治团体。 这种坚持,在当今的台湾政坛,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一些人视为“异类”,但正是这种坚持,让她拥有了一批最忠诚、最坚定的支持者。这些人支持的不是一个政治明星,而是一种信仰,一种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所以说,郑丽文和洪秀柱的区别,本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条是改良主义的路线,试图在现有的“台独”框架下,通过妥协和交易,为国民党争得一席之地,这是一种“求生”策略。 另一条是理想主义的路线,试图打破这个框架,从根源上扭转台湾的走向,这是一种“求真”的路线。郑丽文的做法,短期内可能会赢得一些掌声,甚至在一些选举中取得战术性的胜利,但长远来看,它会让国民党失去自己的灵魂,最终被历史淘汰。 而洪秀柱的道路,虽然充满荆棘,短期内甚至会被孤立,但她守住了国民党的根。一旦岛内的民意发生逆转,或者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这个根就会重新发芽,让国民党获得新生。 一个是想着怎么在别人制定的规则里玩得更好,另一个是想彻底改写游戏规则,这大概就是她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