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江东土生土长,为何难获世族认可?   其原因就在孙坚的“出身”上。东汉那会

史之春 2025-11-25 12:26:36

孙坚:江东土生土长,为何难获世族认可?   其原因就在孙坚的“出身”上。东汉那会儿,高门大族和寒门子弟之间的鸿沟比山还深,江东的顾、陆、朱、张这些世家,祖上好几代都是做官的,家里藏书千卷,来往的都是名士高官,讲究的是“累世经学”“衣冠望族”。   可孙坚家呢,虽说祖上攀得上春秋孙武,到了东汉早就败落了,《三国志》里干脆说他是“孤微发迹”,说白了就是寒门出身。他早年在家乡只能当个不入流的县吏,跟那些一出生就自带光环的世族子弟根本不是一个圈子。   就拿陆逊的从祖父陆康来说吧,他是庐江太守,也是吴郡大族出身。当年陆康的侄子在宜春当县令,被贼兵围攻,还是孙坚带兵救下来的,按说也算有恩。可后来孙策去拜访陆康,陆康连面都不肯见,只让手下人应付两句。为啥?就因为孙家是寒门,在陆康眼里,跟自己不是一个阶级的人,哪怕有救命之恩,也入不了他的眼。   这就能看出,世族对出身的看重,简直刻在了骨子里,孙坚就算后来当了官,在他们眼里还是“泥腿子翻身”,根本没资格跟他们平起平坐。   更要命的是,孙坚发迹的地方压根不在江东,跟本地世族没半点利益交情。他早年当的盐渎、盱眙、下邳县丞,全是在徐州一带,后来跟着名将朱儁打黄巾军,又去长沙当太守,平定零陵、桂阳的叛乱,功劳全是在外地立的。   孙坚在江东老家没当过一天地方官,既没给世族们行过方便,也没跟他们结过联姻,更没在当地兴修水利、兴办学校这些能让大族受益的事。对江东世族来说,孙坚就算是本地人,也跟个“外人”没啥区别——你在外面再风光,跟我们的日子没关系,凭啥要我们认可你?   还有个实在问题,孙坚手里的权力蛋糕,没分给江东世族半点。他常年在外打仗,身边的核心班底全是外地人:程普是幽州人,韩当是辽西人,黄盖是零陵人,就连最亲近的将领祖茂,正史里也没说他是江东人。他招募的士兵也大多是下邳一带的“淮泗精兵”,跟江东本地的子弟兵不沾边。   这些人是孙坚的“自己人”,将来要是他回江东掌权,官职、土地、赋税这些好处,肯定先紧着老班底分。世族们精着呢,心里早算明白了:孙坚要是真成了江东的主子,自己手里的权、家里的地说不定还得受影响,与其等着被排挤,不如一开始就不认可他。   孙坚的行事风格也让世族们觉得“靠不住”。他是个实打实的武人,做事刚猛甚至有点狠辣。当年讨伐董卓,路过荆州时,因为刺史王睿平时轻视武官,他就借着名目逼得王睿自杀;到了南阳,太守张咨没及时供应粮草,他又设局把张咨杀了。   这些事在乱世里或许是立威的手段,但在讲究“礼义”的世族看来,太粗暴、太不守规矩了。世族们习惯了通过联姻、举荐、清谈这些“文雅”的方式巩固地位,像孙坚这样动不动就动刀动枪的,让他们打心底里觉得不安——跟这种人合作,哪天说不定就被他灭口了,还谈什么认可?   其实世族们最在意的,是自己在地方上的话语权。江东这地界,世族们盘根错节了上百年,县里的小吏是他们的门生,乡下的土地是他们的产业,连地方官做事都得看他们脸色。   孙坚要是回来掌权,以他那说一不二的性子,肯定要把权力攥在自己手里,打破世族垄断的局面。就像后来孙策带着孙坚留下的班底打江东,一路靠武力硬拼,杀了不少反抗的地方豪强,世族们更是把这笔账算在了孙坚头上——觉得就是他留下的“武夫班底”毁了江东的规矩。   后来孙权能稳住江东,恰恰是反过来做了:娶了顾氏的女儿,让陆逊当大都督,把朝廷里的重要官职分给朱家、张家的子弟,等于给世族们分了权力蛋糕。可孙坚活着的时候,一门心思全在打仗建功上,根本没琢磨过这些“笼络人心”的门道。   孙坚或许觉得自己是江东人,理应得到家乡人的支持,却没明白在当时的世族眼里,“出身”“利益”“规矩”比“同乡”这两个字重要得多。   所以说,孙坚难获世族认可,不是因为他不够勇猛,也不是因为他不是江东人,而是卡在了那个时代的“门槛”上——寒门出身迈不过世族的阶级壁垒,外地发迹攒不下本地的人情根基,武人作风合不来世族的行事规矩,利益分配又没给人家留位置。   这些难处凑在一起,就算他是土生土长的江东人,那些高高在上的世族也只会把他当成“外人”,哪会真心认可呢?

0 阅读:0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