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敢起灭亡中国的念头? 戴旭说得很明白:日本虽然面积小

阳云喝咖啡 2025-11-24 21:46:18

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敢起灭亡中国的念头? 戴旭说得很明白:日本虽然面积小,但是其军国主义正是抓住我们积弱麻木的这个时机,像毒蛇般发起致命一击!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国之大,不在疆域之广,而在精神之立。 但这种野心的种子,是何时埋下的? 1592年,丰臣秀吉在京都的聚乐第召集将领,手指东亚地图扬言“先取朝鲜,再图大明”,案上的青铜砚台被他拍得嗡嗡作响。 彼时明朝的辽东铁骑尚在,李如松率领的军队将日军赶回釜山,可这颗被硝烟熏过的种子,却在三百年后的岛国土壤里发了芽。 1868年明治维新的诏书里,“开拓万里波涛”的字样被墨迹浸透——这不是简单的改革宣言,而是把整个国家改造成战争机器的图纸。 短短三十年,东京炮兵工厂能造出75毫米野炮,而同期的清朝江南制造局,还在仿制鸦片战争时的前膛炮。 1894年黄海海战的硝烟里,北洋水师“致远舰”的龙旗沉入海底,也沉下了晚清最后的尊严。 日本联合舰队用这场胜利,从清政府手里接过2亿两白银——这笔相当于其三年财政收入的巨款,一半以上直接流入了海军省,次年日本海军预算就暴涨了40%。 有人将其归因于岛国资源匮乏的生存焦虑,但翻开甲午战前的日本报纸,“八纮一宇”的社论远比“资源不足”的呼吁更频繁——军国主义的扩张逻辑,早已超越了生存需求。 1931年沈阳郊外,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在日记里写道:“中国军队的步枪甚至有清末制造的型号,士兵训练时连实弹都舍不得用。” 这种积弱的具象,成了他们眼中最好的“开战信号”。 更致命的是,彼时的中国正被军阀混战撕成碎片。 冯玉祥的西北军与阎锡山的晋军在中原厮杀时,关东军已经悄悄把铁轨铺到了长春;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剿苏区的1933年,日本关东军攻占了热河,士兵甚至在承德避暑山庄的牌匾下合影。 当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军部乐观地预估“三个月内解决中国事变”,他们的依据是:中国工业产值仅为日本的1/4.4,钢产量4万吨对580万吨——这种代差,让他们觉得胜利唾手可得。 可他们算错了一样东西:中国人的骨头。 平型关的山沟里,八路军战士用刺刀挑开日军的卡车篷布;台儿庄的巷战中,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战死前,还在电台里喊“死守待援,绝不后退”;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用300人挡住日军一个师团四天四夜,仓库墙上的弹孔密集得像蜂窝。 这些血肉模糊的抵抗,撕碎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 日本陆军省在1938年的报告里不得不承认:“敌军抵抗意志之顽强,远超甲午战争时期。”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因为1937年的中国,不再是1894年那个一盘散沙的帝国——西安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前线,云南的滇军、广西的桂军,都放下了内部恩怨,枪口一致对外。 那笔甲午赔款滋养的日本军工,最终没能帮他们赢得战争。 反倒是中国军民在战火中凝聚的民族精神,成了最坚硬的盾牌——这种精神,比任何钢产量数字都更有力量。 如今,京都的聚乐第早已成了遗址,当年丰臣秀吉拍过的砚台躺在博物馆里,而中国的航母在南海游弋,战机在东海巡航。 但我们永远不该忘记,国之大,从来不是靠疆域数字的堆砌,而是每个普通人心里那根不弯的脊梁——这,才是戴旭所说的“精神之立”。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阳云喝咖啡

阳云喝咖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