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刘亚楼病逝前,叫来了小他18岁的中俄混血妻子翟云英,对她说:“我这辈子,最对不起你,我走后,你可另寻良伴!” 刘亚楼1910年出生在福建武平一个穷苦家庭,早年母亲去世,父亲把他过继给同村铁匠家。养父母砸锅卖铁供他读书,他先上私塾,后进长汀省立第七中学,没读多久就辍学去小学教书。那时候他接触进步思想,1926年开始搞地下活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从普通士兵干起,他很快就升到连长营长,指挥部队打了不少仗。中央苏区反围剿时,他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屡立战功。长征路上,他和陈光搭档,带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总冲在最前面。过草地时部队缺粮,他和战士一样啃树皮草根。到达陕北后,他任第二师师长,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后来进抗日军政大学,当训练部长和教育长。 1939年,刘亚楼被派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苏德战争爆发,他化名萨沙,在苏军第88旅当联络官,穿苏军衣服在前线跑,学了不少现代战争经验。1945年抗日胜利,他随苏军进东北,化名王松,在大连协调苏方和地方事务,处理土改和物资问题。那段时间东北局面乱,他帮大连市委解决不少实际困难。大连市委书记韩光和王西萍看他单身,以前有过两段婚姻都不顺利,就想给他介绍对象。 翟云英1928年出生在苏联伊万诺沃,父亲翟凤岐是山东人,早年去俄国参加十月革命,在红军中国团当战士,娶了当地纺织女工安娜,生下翟云英和哥哥。1929年一家回大连,翟凤岐继续革命,九一八后抗日,被日军抓去杀了。翟云英从小在日占区长大,母亲安娜拉扯她和弟弟,日子紧巴巴。她中俄混血,长得清秀,会说俄语和中文。抗日胜利后,17岁的她在大连参加宣传,控诉日军罪行,后来进大连市委帮忙。 1945年底,刘亚楼和大连市委同志聊天,有人提起翟云英,王西萍就安排他们见面。刘亚楼35岁,翟云英17岁,差了18岁。他坦白自己以前结过两次婚,一次父母包办,一次长征前离婚,在苏联那段也短。刘亚楼说国内战事还没完,自己随时可能上战场。翟云英听了他经历,受父亲影响,理解军人生活。两人慢慢处对象,刘亚楼上门用俄语跟安娜聊,安娜起初反对军人风险高,但刘亚楼承诺照顾好女儿,安娜才同意。1947年5月1日,他们简单结婚,买了西装和连衣裙,摆两桌酒席。第二天刘亚楼就去东北前线当参谋长。 婚后聚少离多,刘亚楼指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天津攻坚是他负责的。翟云英随部队到哈尔滨,进民主联军学校学俄语,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怀孕时生病鼻血不止昏迷,刘亚楼从前线赶回,用三挺机枪换德国医生给她手术,才捡回一条命。新中国成立后,刘亚楼当空军司令,从零建空军,去苏联谈援助,开航校,训练飞行员。翟云英转到空军医院当内科医生,家里事基本她管,还把安娜和弟弟接来住。刘亚楼对前妻孩子一视同仁,翟云英帮着带大一家子。 刘亚楼身体本来好,但长期劳累,50年代查出肝炎,1964年转成肝癌晚期,1965年住进上海医院。他知道自己不行了,最对不起翟云英。结婚18年,他忙军务,没陪她多少天,家务孩子全靠她扛。那天他把翟云英叫到病床边,说出那句遗言,让她还年轻,别守着,可以再找人。翟云英当场拒绝,说只认他一个。刘亚楼还留了三个遗愿:赡养他父亲、教育好孩子们、帮安娜找苏联失散亲人。 1965年5月7日,刘亚楼在上海去世,享年55岁。追悼会规格很高,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都出席,骨灰放八宝山革命公墓。翟云英37岁守寡,从没想过改嫁,她以做刘亚楼妻子为荣。用24年完成那三个遗愿,先照顾刘亚楼父亲到老人去世,再把前妻生的长子和次子、自己生的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教育成人,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最难的是帮安娜找亲人,中苏关系复杂,她写信跑渠道,1989年终于联系上安娜的苏联亲戚,一家团聚。 翟云英继续在空军医院工作,退休后在北京住,看到歼-20、运-20这些飞机服役,她总说空军强大了,刘亚楼要是活着该多高兴。2021年12月5日,她93岁在北京去世,一生低调,守着对丈夫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