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大实话!   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顶住

掘密探索 2025-11-24 11:50:16

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大实话!   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还凭着在美国依赖的全球供应链里的主导地位,用更有威慑力的反制手段成功反击,而经历数十年产业空心化的美国,没做好准备不说,压根没心思也没实力给出像样回应。   美国这几年对中国的经济打压,那真是“组合拳”轮着上:2018年特朗普挑起贸易战,加关税、列实体清单;2025年拜登接着搞技术封锁,还拉着盟友搞“去中国化”供应链,想卡住中国高端制造的脖子。   结果这些“狠招”非但没达到目的,反而成了中国反击的突破口。   就说能源领域吧,2025年2月,中国直接对美国煤炭、天然气、原油加关税,刀刀见血,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天然气出口大户,每年往中国卖的气占它总量的22%,关税一加,利润直接少了3.5亿美元。   原油更惨,美国页岩油企业本来指着中国订单吃饭,结果中俄签了长期能源协议,美国订单量暴跌,库存堆成山,小公司差点破产。 农业领域也没逃过,中国调整对美玉米、大豆的采购量,转头多从巴西进口,美国农民收入直接缩水。   要知道,特朗普能当上总统,农业州的选票可帮了大忙,现在农民天天喊“要振兴农业”,特朗普却因为关税政策搞砸了,选民怨气都快冲天了。 美国最没想到的是,中国在供应链里的“老大”地位,成了反击的核心武器,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在中国手里,中国一招出口管制,镝价直接暴涨58%,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直接“卡脖子”。   美国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方案,急得直跳脚。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中国制造”的“离不开”,特斯拉说不用中国零部件,结果一辆车3万个零件里,小到螺丝、传感器,大到动力电池材料,中国供应占比高达70%。   通用汽车要求供应商2027年前把中国产部件全换掉,业内专家直接泼冷水,这任务根本完不成!中国还掌控着全球80%的稀土磁体供应,电动车产业的核心材料全靠中国,强行替换只会让成本飙升,美国消费者根本买不起。   中国还玩起了“曲线出口”,浙江一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原本直接对美出口要交24%关税,后来在越南设组装厂,把国内核心部件运过去组装,再以“越南制造”身份出口美国,订单量反而涨了15%。 深圳手机配件商在马来西亚设厂后,借着RCEP零关税政策,出口到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利润率直接提高8个百分点,这操作,直接把美国关税政策变成了“纸老虎”。 《纽约时报》说得更狠:美国之所以“没心思也没实力回应”,根本原因是数十年产业空心化。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把制造业往外转移,结果产业工人没了,配套体系乱了,生产成本高得吓人,台积电在美国建厂,利润暴跌99%,就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太高,高端制程投入巨大却赚不到钱,彻底成了“烧钱工程”。   美国想靠《芯片法案》重振半导体产业,砸了530亿美元,结果呢?反观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从2024年的15%涨到2025年的35%,新能源车全球占比突破60%,集成电路出口连续14个月上涨,中美经济较劲的胜负,早就写在数据里了。   看完这场经济较劲,我就想说:美国要是还想靠“脱钩断链”卡中国脖子,纯粹是自欺欺人,中国手里攥着全球供应链的“命门”,从稀土到动力电池,从中间品到组装环节,哪个环节能绕开中国?   美国想“去中国化”,结果发现自己才是被“去”的那个,企业成本飙升、消费者买单、通胀压力居高不下,这哪是遏制中国,分明是给自己挖坑。   更关键的是,中国没跟美国“硬碰硬”,而是玩“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把压力变成转型的动力,半导体自给率提升、新能源车出海、RCEP框架下拓展东南亚市场……这些操作既稳住了基本盘,又开辟了新赛道。   美国要是真聪明,就该放下“零和博弈”的执念,跟中国坐下来好好谈谈合作,毕竟全球产业链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行“脱钩”,最后只会让自己路越走越窄。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