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晚,闻泰科技发布声明敦促安世荷兰回应控制权问题,中方多次释放善意却遭冷遇,荷兰所谓的“暂停干预”不过是避重就轻的缓兵之计。 这场纠纷的源头要追溯到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部援引冷战时期的《货物可用性法案》,冻结了安世全球30家子公司的资产、知识产权及人员调整权限,有效期长达一年。 更过分的是,在荷兰经济部的深度参与和推动下,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于10月7日仓促裁决,暂停了中方股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的安世CEO职务,还将闻泰持有的99%股份投票权交给第三方托管,仅保留象征性1股。 张学政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当年耗费340亿拿下安世,创下中企半导体最大跨境并购纪录,如今安世成为闻泰的盈利核心,2025年上半年就贡献12亿利润,却被硬生生剥夺控制权。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突然在社交平台宣布暂停9月30日的行政令,让外界以为事情出现转机。但闻泰科技当晚就戳破真相,法庭的核心裁决仍未撤销,控制权问题毫无进展。 中国商务部早已明确表态,暂停行政令只是第一步,距离解决供应链动荡的根源还差得远。荷兰的小动作,本质是想以“暂停”换中方让步,却不愿正视自身干预的非法性。 荷兰敢如此行事,背后离不开美国的影子。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出台“50%穿透规则”,将实体清单管制延伸至被制裁企业持股超50%的海外子公司,而闻泰早已被美方列入清单,安世作为全资子公司自然成了目标。 这种单边干预并非个例,中化集团控股的倍耐力、岚桥集团租赁的达尔文港,近年都遭遇西方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的强制干预,中企海外资产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 安世的行业地位让这场纠纷牵动全球神经,它占据全球40%的汽车分立器件市场份额,特斯拉、大众、宝马等车企的核心车型都依赖其芯片供应,每5辆车里就有1辆用着安世的产品。 纠纷爆发后,博世德国工厂率先停工,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的芯片库存仅够维持三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Model 3周产量从5万辆降至3.8万辆,全球汽车产业陷入“缺芯恐慌”。 荷兰本以为接管总部就能掌控全局,却忽略了安世的产能布局早已向中国倾斜。安世中国承担着全球80%的封测产能,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收入占比达49.29%,近乎半壁江山。 面对荷兰的断供威胁,安世中国早已启动预案,关键原材料国产化率从2024年的60%提升至75%,90%以上生产设备实现国产替代,还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签订长期晶圆供应协议。 更关键的是,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安世中国向海外出口特定成品组件,这一记精准反制直接击中荷兰要害——没有中国的封测产能,欧洲的晶圆根本无法形成成品。 社交平台上,网友的争论也十分激烈。有人支持闻泰硬刚维权,认为“合法权益不能忍气吞声”;也有人担心持续对抗影响供应链,建议“灵活协商”。两种观点的碰撞,恰恰反映了中企海外投资的现实困境。 荷兰的做法其实是得不偿失。ASML 2025年对华营收占比高达42%,因这场纠纷已将年度销售额预期从350亿欧元下调至280亿欧元,更多跨国企业开始重新评估在荷投资风险。 从行业角度看,这场纠纷暴露了成熟制程芯片的供应链漏洞。安世的产品多是单价不足一美元的基础器件,却因认证周期长、替代难度大,成为汽车产业的“命门”,这也给中国半导体产业敲响警钟。 在我看来,荷兰若继续拖延回避,只会让矛盾进一步升级。中企的核心诉求很明确:撤销行政令、纠正法庭裁决、恢复合法控制权,任何将非法结果“合法化”的企图都不会得逞。 未来最可能的走向是,在欧洲车企的持续施压和中方法律维权的双重压力下,荷兰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以撤销法庭裁决为筹码换取中方放松出口管制。但经此一事,中荷企业间的信任已经受损。 对中企而言,这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跨境并购不能只看商业价值,必须提前评估地缘政治风险,构建本土化供应链和法律维权体系,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用户75xxx95
决策错误了,并购安世后不应该让它做大做强,应该逐步拆分转移到国内,完全吃下然后消化吸收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