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一句硬话点透本质:中国要是被逼到动手,可能有人趁火跟风;可要是把挑衅者真打疼,反倒能换来尊重和安静。 俄乌冲突三年多的教训已经很直白,援武与制裁层层加码,越是退让,围上来的势力越多,直到用实力把边界划成实线,才算稳住局势。 这条规则放在中国身上同样生效。空军J-20早在2017年就已列装,海军055型驱逐舰从2019年开始成批入列,火箭军的DF-21D、DF-26更是常态战备,意思再明确不过:谁敢闯红线,先掂量自己能不能承受代价。 美军在西太的动作就是最好的印证。2025年9月,美军曾集结3艘航母和2个两栖作战群,20余架F-35战机随舰部署,看似来势汹汹,却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 中国军事专家早就点破,这种集结是航母“交接班”导致的短期现象,美军很清楚,面对中国成熟的A2/AD体系,真要撕破脸,这些舰艇都得成为活靶子。 台海方向的应对更能体现底气。从2023年的“联合利剑”演习,到2024年规模更大、科目更实的环岛演训,解放军一直在练真功,而美军P-8A、RC-135的频繁绕飞,不过是徒劳的底线试探。 周边一些国家却忙着跟风造势。日本在2025年年初与美国签订合同,耗资17亿美元采购400枚“战斧”巡航导弹,3月就已启动自卫队使用培训,计划2025至2027年分批交付。 可日本民众并不买账,11月10日,广岛、山口县民众团体向防卫省递交请愿书,强烈要求撤走部署在岩国基地的美军“堤丰”中导系统,担忧局势被进一步激化。 菲律宾的动作更显激进,2025年10月与美日等国举行“萨马萨马25”联合军演,参演舰艇直指南海热点海域,还允许美军在9个EDCA基地部署“堤丰”中导和NMESIS岸舰导弹。 更离谱的是,美国相关委员会11月建议台湾资助菲律宾基地升级,妄图把台菲绑进同一战车,这种明目张胆干涉内政的做法,在岛内网络引发一片愤怒。 这些跟风挑衅看似来势汹汹,实则不堪一击。日本的“战斧”需要依赖美军的情报和引导,菲律宾的基地离中国近海极近,美军部署的导弹刚升空就可能被锁定。 中国的反制从来不是蛮干,而是有法可依、有节有度。2025年3月24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正式施行,从签证限制、财产冻结到交易禁令,构建了完整的反制体系。 南海方向的应对就是最好的例子,万吨级海警船带着执法取证设备常态化巡航,配合禁限区通告和海空联训,既守住了权益,又掌控了节奏,比情绪化对抗更具长远效果。 在强硬反制的同时,中国也在主动搭建和平桥梁。11月17日至24日,第四届中国—东盟中青年军官友好交流活动在华举行,多国军官参访部队和高科技企业,共商共建安宁家园。 这种“刚柔并济”的做法,在网友中引发热烈讨论。有人支持“该硬就硬,打疼才会听话”,也有人认为“合作共赢才是根本,反制只是手段”,两种观点的碰撞,恰恰反映了大家对和平的珍视。 对比俄乌冲突中双方的消耗,中国的应对更高明。我们不主动挑事,但也绝不忍气吞声,用硬实力划出红线,用法律武器维权,用合作交流对冲对抗,这才是“有牙齿的和平”的真谛。 在我看来,未来局势大概率会朝着“威慑见效、摩擦降温”的方向发展。日本民众的反对声浪、美军短期部署的局限性、菲律宾的实力短板,都决定了跟风挑衅难以持续。 而中国持续增长的硬实力、不断完善的反制体系,以及日益扩大的朋友圈,会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明白,挑衅中国没有好下场,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确选择。 真正的安宁从来不是求来的,而是靠实力争来的。中国的“牙齿”不是用来咬人,而是用来守护和平,任何胆敢触碰红线的势力,终将为自己的误判付出惨痛代价。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