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的手机支付是最傻的事情,每次都需要掏出手机扫码,输入密码才

昌茂病号显眼包 2025-11-23 17:46:20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的手机支付是最傻的事情,每次都需要掏出手机扫码,输入密码才能够正常支付,哪像在美国拿出信用卡碰一下就可以了。 一位美籍华人回国体验生活,没过多久就忍不住吐槽,说中国的手机支付简直是“最傻的设计”。在他看来,付款的时候得先掏手机、解锁,再点开支付App,对着商家的二维码扫一扫,有时候还得输密码或者指纹验证,一套流程走下来,繁琐得让人头大。 他还特意对比了美国的支付方式,说不管是高端商场还是街边小店,掏出信用卡往机器上轻轻一碰,“嘀”的一声就完事了,连密码都不用输,比国内的扫码支付利索多了。 这番吐槽听着虽然有点刺耳,但不得不承认,单论付款那一瞬间的速度,信用卡“碰一下”确实比手机“扫一下”来得快。 可这看似简单的“一秒之差”,背后根本不是谁的设计更傻,而是中美两国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说白了就是国情不一样,适配的生活方式也不同。 先说说美国那边,人家的信用卡体系早就根深蒂固了。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还在靠粮票、布票过日子的时候,美国人兜里平均已经揣着三张信用卡了。几十年下来,这套支付体系已经像老树盘根一样,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场、超市、餐厅,甚至连出租车里都装着POS机,走到哪儿都能刷卡。 银行、发卡组织和商家之间,早就形成了一套闭环的利益链条,大家用着顺手,没人愿意轻易折腾。后来苹果、谷歌也推出了手机支付,但底层逻辑还是没改,相当于把信用卡装进了手机里,只是给旧体系刷了层新漆,核心的“地基”压根没动。 这地基下面藏着的可是真金白银。在美国的信用支付体系里,每刷一笔信用卡,背后的卡组织都要向商家收取1.5%到3.5%的手续费。这笔钱看着是商家出,但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最后还是会摊到物价里,由消费者买单。 可国内的移动支付不一样,当年算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直接跳过了信用卡普及的阶段。尤其是2014年春节的微信红包,一下子让很多从来不跑银行、不用银行卡的人发现,原来钱可以在手机里直接转账、支付,方便又快捷。 更关键的是,国内的移动支付门槛低、成本也低,这对小商贩来说太重要了。 菜市场卖葱的大爷、路边烤红薯的摊主,他们赚的都是辛苦钱,要是让他们买一台几千块的POS机,还得每笔被抽走好几 percent 的手续费,谁也不乐意。但二维码支付不一样,打印一张二维码不用花钱,支付费率只有千分之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省下来的手续费,足够大爷多买几袋调料、摊主多进几斤红薯了。 所以二维码才能贴满中国的角角落落,从大型商超一直渗透到街边修鞋摊、小区门口的早餐车,真正做到了“无孔不入”。 而且,国内的手机支付能这么顺畅,还得靠咱们过硬的基建。你要是在美国的地铁里,或者偏远的农村地区,手机信号时断时续,这时候扫码支付简直是场灾难。再加上那边的手机流量资费不便宜,一个月几G流量就要花不少钱,没人敢为了付个款就随便耗流量。 可咱们国家不一样,建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哪怕是深山沟里的村小卖部,手机信号都是满格,这才让大家敢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扫码付款,不用担心里程断、付不了钱的问题。 还有两边老百姓的消费习惯也不一样。美国人早就习惯了信用卡的“积分游戏”,刷卡能攒里程、换优惠,那种先花钱、月底再还款的透支模式,也符合他们及时行乐的调性。 现在为了防盗刷,支付平台还推出了实时到账提醒、快速冻结账户的功能,甚至还有能双离线支付的数字人民币,就算没网也能像给现金一样方便付款,安全性和便利性都越来越高。 其实那位吐槽的美籍华人,可能只是站在游客的角度,感受到了付款那一瞬间的“不顺手”。 楼下的大妈会教邻居怎么领扫码优惠券,年轻人买根葱、买瓶水都不用带现金,不用找零;上班族午休时间就能在手机上订好午餐,下班路上就能预约好周末的体检,这些都是手机支付带来的便利。 所以说,国内的手机支付不是“傻”,而是最适配咱们国情、最贴合老百姓生活的支付方式。它可能在付款那一秒不如信用卡快捷,但从整体的生活便利性来看,优势太明显了。 说到底,这不是技术的高低之争,而是两方水土养出的两种不同生活方式。 美国的信用卡支付适配了他们几十年的信用体系和消费习惯,而中国的手机支付则精准契合了咱们的基建水平、商业生态和老百姓的过日子心态。没有谁更好、谁更傻,只有谁更适合自己的生活罢了。 主要信源:(金融界——移动支付 美国为啥跟不上?)

0 阅读:163
昌茂病号显眼包

昌茂病号显眼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