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场里,挤满了想要回中国的人。有人说:“再不回,就想想1937-12-13。”这话一下子就唤起了多少人的民族记忆! 祖国从来都是同胞最可靠的归宿,这点没人能怀疑。就像之前黎巴嫩局势紧张的时候,航班停飞、一票难求,是祖国连夜调派轮船、协调包机,把两百多名同胞从战火里接回来,那些在码头看到国旗就落泪、在机舱里高唱《歌唱祖国》的场景,早就说明白了什么叫“避风港”。 现在日本机场里想回国的人,不管是出于什么顾虑,只要踏上归途,祖国的怀抱永远敞开,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同胞情谊,也是国家实力给的底气。 但有人提起1937年12月13日,那是中华民族刻在骨血里的痛。不是说现在的局势就到了当年那般绝境,而是这串数字背后的重量,是刻在历史丰碑上的苦难,也是衡量安全感最直白的标尺。 当年日军攻破南京城,接下来的六个星期里,这座古城变成了人间炼狱。 当年审判战犯的南京军事法庭在判决书里写得明明白白,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零散屠杀多达858案,光是被集体射杀后焚尸灭迹的就有19万人,还有15万多具零散尸体是慈善机构一点点掩埋的,遇难总数远超30万。 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别说从海外接同胞回家,就连首都的百姓都护不住,多少人想逃却没地方可去,想求救却没有任何回应,只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任人宰割。 这种无助和绝望,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疤,所以现在哪怕只是听到这个日期,骨子里的警觉和对安稳的渴望就会立刻被唤醒。 可现在不一样了,祖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凌的样子,从海外接同胞回家的速度和力度,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的认知。 就像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那回,里氏9.0级的地震引发海啸,福岛核泄漏的风险步步紧逼,在日的中国同胞处境危急。 中央当天就部署撤离工作,驻日使领馆的人顶着道路中断、通讯失灵的困难,硬是派出5个工作组冲进灾区。民航局协调国航、东航、南航增派42架航班,短短10天里就把9300名同胞接回了国,还有7200人被安全转移到东京等安全区。 要知道,那时候日本本土都乱成一团,自家公民还在排队等救援,中国却能做到“撤侨专机优先起飞”,这种效率背后,是国家实力给的底气。 再往前数,2015年也门战乱时,美英法等国早早关闭使馆跑路,六百多名中国公民被困在交火区。正在亚丁湾护航的临沂舰、潍坊舰立刻调转船头,直接靠泊战火中的亚丁港,39分钟就完成了首批124人的登舰撤离。 9天时间里,三艘军舰转战3国4港,不仅把621名中国同胞全部接走,还帮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人脱离险境,当时外媒都称中国军舰是“诺亚方舟”。 还有2011年利比亚撤侨,12天里动用91架民航包机、12架军机、1艘军舰,把35860名同胞从战乱中接回来,连港澳台同胞都一个不少,这种规模在世界撤侨史上都是少见的。 这些案例不是偶然,是国家从“救不了”到“随时能救”的蜕变。当年南京城里的百姓盼不来一兵一卒,现在海外同胞哪怕在地球另一端遇到危险,祖国的包机、军舰总能及时出现。日本机场里的人或许不全是因为恐惧,更多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认知——无论在哪,只要祖国召唤,归途就永远畅通。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记得历史了,可真当“1937-12-13”这串数字被提起时,那份集体记忆里的痛与醒,还是会瞬间共鸣。那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记住:当年的苦难源于国家弱小,如今的安稳来自国家强大,祖国这个“避风港”从来不是口号,是无数次撤侨行动里实实在在的保障。 看看机场里那些攥着中国护照的手,再想想1937年那些连身份都无法保障的同胞,对比有多强烈,情感就有多深沉。 现在的人或许不用再经历当年的血雨腥风,但那份对“根”的眷恋、对祖国的信赖,从来没变过。祖国连夜调派的轮船、协调的包机,还有使馆工作人员熬红的眼睛、军舰上热腾腾的饭菜,都是“可靠归宿”最鲜活的证明。 所以当有人提起1937年12月13日,大家心里泛起的不只是痛,更是对当下安稳的珍惜,对祖国实力的认可——毕竟只有经历过失去庇护的苦难,才更懂如今踏上归途时,那份身后有国的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