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方发出“最后通牒”半年后,立陶宛发现没有得到北京任何回应。 其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称:立陶宛现在采取了其他措施。 半年前维尔纽斯国会那番张牙舞爪的表演,现在回头看只剩满地滑稽——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拍着桌子喊“6个月内中方必须给说法”,那架势仿佛自己执掌着全球秩序的开关,北京不回应就是不给天大的面子。 可六个月过去,北京的沉默比泰山还沉,不吵不闹、不辩不驳,就这么把立陶宛的“最后通牒”晾成了国际社交圈的笑料,这波“无视杀”可比任何反驳都狠,直接戳穿了它想靠挑衅刷存在感的小九九。 这一切的根源,早在2021年就埋下了伏笔——这个人口不足300万、面积仅6.5万平方公里的波罗的海小国,突然宣布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硬生生把一个中国原则这根红线当成了可以随意踩踏的跳板,还美其名曰“价值观外交”。 当时中方就明确警告过后果,可维尔纽斯的政客们沉浸在“讨好美国”的幻想里,压根没把提醒当回事,甚至在2024年底变本加厉,毫无理由地将中国驻立代办处人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驱逐,2025年5月更是直接禁止最后一位中国外交官入境,彻底关上了双边外交的大门。 也就是在这种自断后路的背景下,立陶宛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才上演了那出拍桌子喊“6个月内中方必须给说法”的戏码。彼时的他们大概真以为自己握住了全球秩序的开关,觉得只要够嚣张,就能逼北京低头,毕竟背后还有美国和欧盟这两个“靠山”。 可他们忘了,外交博弈拼的从来不是嗓门大小,而是实力与底气。 美国当初承诺的6亿欧元援助,最后只到账1.8亿,剩下的4.2亿被国会以“改革不力”为由冻结;而欧盟内部早就炸开了锅,德国《南德意志报》直接评论这是“愚蠢且自私”的行为,德国博世、瑞典宜家这些企业连夜削减在立投资,压根没人愿意陪他们趟这浑水。 更讽刺的是,立陶宛高调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后,邻国波兰趁机接下原本流向它的订单,对华出口额反倒增长了23%,等于它亲手把1700亿美元的合作蛋糕让给了别人。 北京的沉默,恰恰是最精准的回应——比起唇枪舌剑的驳斥,这种“无视”才真正戳穿了立陶宛想靠挑衅刷存在感的小九九。毕竟对付跳梁小丑,最高级的蔑视就是不给予任何注意力。 但沉默不代表没有动作,中方的反制早就在经济领域层层展开,而且每一拳都打在立陶宛的痛处。 从2022年开始,中国海关暂停立陶宛牛肉进口申报,直接让8万农业家庭陷入困境,乳制品行业更惨,原本销往中国的奶酪、黄油大量积压,被迫转为饲料,整个行业损失超过1.2亿欧元。 紧接着更狠的一招来了:中方给使用立陶宛零件的跨国企业下了“二选一通牒”,在庞大的中国市场面前,企业们几乎没有犹豫,德国马牌轮胎连夜更换供应商,立陶宛海拉集团40%的生产线永久关闭。 到2023年,立陶宛直接被踢出了中欧班列网络,要知道这趟班列承载了它60%的中转贸易,没了这条通道,货物只能绕道波兰转运,物流成本暴涨40%,无数依赖中国市场的小企业直接被压垮。 2022到2024年间,超过1300家中小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至12%,大量年轻人只能涌向西欧找工作,原本热闹的克莱佩达港吞吐量暴跌70%,码头堆满了无人问津的木材和机械零件。 最直观的是贸易数据,立陶宛对华出口额从2021年的12亿美元直接跌到2024年的0.8亿美元,近乎清零,而同期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额还在增长6.4%,对比之下,立陶宛的损失显得格外刺眼。 六个月过去,别说“说法”了,北京连正视它的目光都没给,反倒是立陶宛自己先扛不住了,憋出的“救命招”居然是求欧盟盟国代办签证。 以前中国公民申请立陶宛签证,虽然流程繁琐,但至少能通过其驻华使馆办理,如今维尔纽斯把外交大门焊死,只能托荷兰驻广州总领事馆代办,办理时长拉长到10-15个工作日,还得额外承担材料往返传递的时间和成本。 更尴尬的是,现在立陶宛驻华使馆已经空无一人,当地华人和中国公民的领事服务全靠驻拉脱维亚使馆遥控,连个能当面求助的地方都没有。这种把“突围”活成“乞讨”的操作,别说“波罗三傻”里另外两傻没这么离谱,放眼整个欧洲外交界,也算得上“显眼包天花板”了。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