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铜是事实,已探明储量只占全球4%,但消耗量巨大,对外依存度达76%,在子弹制造上,欧美用铜,中国用钢。铜制子弹有优势,黄铜质地软、延展性好、加工容易、稳定性佳。 不少人看到欧美子弹金灿灿的外观,都会下意识觉得铜制弹壳才是 “标配”,进而疑惑为何中国的子弹大多是暗灰色的钢制外壳。 这背后藏着的不是技术差距,而是中国资源禀赋下的现实选择 —— 我国已探明铜储量仅占全球 4%,但 2024 年的精炼铜消费量却高达 1495 万吨,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 76%,这样的 “铜缺口” 让子弹用钢成为必然。 黄铜做子弹确实有天然优势,质地软、延展性好,加工时能轻松被拉伸成需要的形状,发射时受热膨胀还能紧密贴合炮闩,把高温燃气牢牢锁在炮管里推动弹丸前进,射击后又能快速恢复原状,抽壳毫不费力。 而且铜不容易生锈,子弹存放在洞库里十几年也不用担心变质,这些特点让它成了制作弹壳的理想材料。但对中国来说,黄铜的这些优点,都抵不过 “用不起” 的现实。 2024 年我国铜产量才 169.6 万吨,还不如智利一年产量的三分之一,电力、建筑、新能源这些刚需领域已经 “抢” 走了大部分铜资源,根本没多余产能支撑弹药生产的海量需求。 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开始琢磨用钢替代铜做弹壳的办法,很快就用覆铜钢、涂漆钢造出了子弹壳。真正的突破出现在 1967 年,当时军工人员研发出钢板焊接技术,能把普通中低碳钢薄板卷成大口径炮弹药筒,这一下就绕开了黄铜加工必需的大型压力机。 要知道,用黄铜做药筒得用大压力机反复拉伸,每拉一次都要退火、酸洗,不仅耗时,一台压力机造价不菲,还得专门建动力车间供电,而焊接钢药筒只需要卷板机、焊机这些常见设备,能耗连冲压工艺的几十分之一都不到。 更关键的是焊接工艺的可靠性,通过特殊碾压处理,钢药筒的焊缝强度能达到 1400MPa,有批 85 高炮的钢药筒在洞库放了 15 年,抽检时发火率还是 100%。 这种选择也曾经过实战检验,1979 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打了一个月,我国储备的大口径铜壳炮弹就告急了,兵工厂全员加班才赶上火线需求,这件事让钢代铜的研究彻底提速。 有意思的是,用钢做弹壳并非中国首创,二战时美国铜材不够用,也试过用深冲钢造药筒,只不过他们的技术还是靠拉伸,效率反而更低。我国的焊接工艺却解决了钢材延展性差的问题,薄钢板的厚度误差能控制在微米级,反而让炮弹射击精度比铜壳的更高。 现在很多人追捧的模块化装药,我国也早已掌握,但这种技术价格高,炮膛温度一高还容易自燃,安全性远不如钢药筒,所以 PLZ52 自行火炮至今还以钢药筒为主。 如今我国的钢制焊接药筒早就批量出口,在实战中证明了性能,那些说 “用钢是技术落后” 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资源禀赋从来不是短板,而是创新的起点,从铜壳到钢壳的转变,藏着的是军工人员精打细算的智慧,更是把 “卡脖子” 风险提前化解的远见。 那么,你觉得这种基于现实的技术选择,是不是比盲目追求 “高大上” 更靠谱? 信息源:《中国财富报道|价格暴跌25% 缺铜难题仍未改变》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