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的战术其实是没有多少问题的,基本上做到了其作战能力的极限。

傲之说搞笑 2025-11-21 19:01:13

在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的战术其实是没有多少问题的,基本上做到了其作战能力的极限。他试图用骑兵冲击英法联军结合部,只是他低估了联军火力,他是按照一鸦的前膛枪计算的……结果被米涅步枪、阿姆斯特朗炮、康格里夫火箭组成的火网压制,投射能力比1840年翻了三四倍。还按之前的经验评估英军战斗力,结果崩得一塌糊涂。 说起清末的那些乱仗,八里桥之战绝对是让人摇头叹气的典型。咸丰十年九月,英法联军从大沽口登陆后,直奔天津,北京城眼看就要开门揖盗。清廷那边,僧格林沁作为直隶提督,带着三万多清军主力,包括他的科尔沁蒙古骑兵和绿营步兵,退到通州八里桥一线堵截。这地方是运河上的要道,地势开阔,桥东河滩平坦,桥西有土丘树林,本来防守起来有点地利。僧格林沁的布置是蒙古马队两翼包抄,步兵守桥头土垒,先用骑兵撕开联军阵线,再步兵跟进收拾残局。听起来挺靠谱的,对吧?毕竟他之前打太平军、北伐太平军那会儿,这套骑射加侧击的路数玩得溜得很,冯官屯、高唐州那些仗都拿下来了。 问题是,这回对手变了。僧格林沁的战术套路是古典骑兵的标配,机动快、突袭猛,专挑敌人弱点下手。他瞄准的也是联军结合部,那地方阵线拉得长,英法两军衔接不紧,理论上骑兵一冲就能乱套。可他算盘打得是鸦片战争那套账,1840年英军用的是前装滑膛枪,射速慢、精度差,射程也就百来米,骑兵冲到跟前还能近身肉搏。谁知道二十年过去,联军火力升级得飞起。英军主力用恩菲尔德线膛枪,法军是米涅步枪,这俩玩意儿都是后装线膛,射程拉到300米,射速每分钟3发,精度高到能瞄准单兵。清军骑兵刚进五百米,枪弹就如泼水般扫过来,前排直接被打蒙了。蒙古兵的轻弓射程也就二三百米,还得近身拉弓,哪扛得住这轮番排射? 再加上炮火,联军带了阿姆斯特朗炮,这炮是英国佬新搞的线膛后装炮,射程远、装填快,一炮下去炸开花弹,覆盖面大得吓人。法军还配了康格里夫火箭,1805年就发明的老货,但到1860年改良后,射程三千米,带爆破头和火焰尾巴,虽然准头差点,但群射起来像下冰雹,专治密集队形。联军总共八千多人,带了27门炮和火箭筒,火力投射密度比鸦片战争翻了三四倍。那时候英军一艘船上也就几门24磅炮,射速慢,还得船上打;现在陆战,炮位固定,步炮协同,骑兵一露头就成靶子。清军情报又落后,僧格林沁还按老经验估英军战斗力,以为他们还是那帮海盗似的散兵,哪知联军训练严,阵型稳,步兵刺刀冲锋时蒙古骑根本顶不住。 战斗打响那天,僧格林沁先派蒙古马队七千骑分两路冲击,意图直捣中段。可结果呢?骑兵冲到半道,火网就铺开了。米涅枪的铅弹穿透力强,骑士中枪直接翻马;阿姆斯特朗炮弹落地炸,碎片四溅,队形瞬间裂;火箭呼啸而来,烧着马匹人仰马翻。清军折了三千多,联军只死五个,还大多是骑兵互砍时挂的。蒙古兵装备本来就糙,轻弓射鸟还行,上阵对线膛枪纯属送人头。绿营步兵见骑兵崩了,也扛不住,土垒一丢,北京门户大开。咸丰帝一看势头不对,赶紧跑热河,圆明园那把火就是这么烧起来的。 这仗输得窝囊,但得说僧格林沁的战术本身没大毛病。他手头兵力是联军四倍,地利也占着,避开正面硬刚,专打侧翼结合,这在古典战争里是聪明活儿。问题出在时代脱节,清军还是冷热兵器混搭,蒙古骑没重甲,冲阵就靠速度和弓箭;联军早进工业化火力时代,步兵方阵加炮群,骑兵再猛也白搭。想想克里米亚战争那年,英军轻骑兵旅七百人对俄军火炮阵地冲锋,三面围攻下损失一半,还能近身厮杀撤退。清军呢?吃一轮枪子就散,组织度差,绿营八旗早烂了,打不过太平军捻军那些乌合之众,对洋人更没戏。 同治四年五月,高楼寨外,捻军赖文光宋景诗佯败诱敌,僧格林沁亲率数千骑追。捻军回马一围,童子军张皮绠十六岁持刀砍中他脖子,当场毙命。蒙古骑崩溃,首级被举示众,清廷追赠太傅,葬回科尔沁。杀他的张皮绠八年后来被清军抓了,凌迟三千六百刀。这结局听着讽刺,晚清最后一员蒙族大将,就这么栽在乱民手里。捻军没撑多久,左宗棠带湘军灭了他们,但清廷从此靠汉人湘淮军撑门面,蒙古骑兵彻底边缘化。

0 阅读:4
傲之说搞笑

傲之说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