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马思聪叛逃香港的消息让无数人感到震惊,当时的他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此声名显赫的人物,为何要选择叛逃香港,甚至不惜背负叛徒这一千古骂名呢? 1947年任香港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在香港办独奏会,任星岛日报音乐周刊主编,与金帆合作《祖国大合唱》。1948年全家到香港,在上海办独奏会,返回香港,准备北上,与乔冠华等同行,创作《春的大合唱》。1949年当选中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委员,从香港乘船到北京,当选中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任主席团成员等职。中国音乐家协会成立,任副主度。出席第一届政协,随周恩来访苏联。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创作《工人组曲》和《欢乐组曲》。 1950年全家移居天津,出席学院开学典礼,创作《十月颂》。1951年率团到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1952年率队到安徽淮河工地。1953年在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改组,任副主度。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家移居北京。1955年到华沙任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1956年在广州、武汉、东北巡演。1957年在北京办四场独奏会。1958年到苏联任柴可夫斯基比赛评委,到福建慰问演出,在济南、青岛、西安办音乐会。1959年因演奏外国作品受批评,当选河北省第二届人大代表,在多地巡演。 1961年参加交响乐教材审定。1962年当选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到新疆演出。1963年任上海之春小提琴比赛评委。1964年当选河北省第三届人大代表。他的音乐成就包括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被誉为中国20世纪经典,交响音乐如《第一交响曲》体现爱国主义,号角音调贯穿作品。他培养出刘诗昆、林耀基等人才,推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 1966年马思聪在郊区度过一段时间,阅读文件,书写自查材料。8月3日在学院内头上浇浆糊,戴纸帽,手持破盆和棍子敲击,在人群中行走。结束后回家住在潮湿侧房,肝病复发,身体虚弱。妻子王慕理和女儿马瑞雪8月15日离开北京,先到南京姐姐家暂住,后转上海和广州避查。儿子马如龙早到广州住在亲戚处。 11月中旬马思聪因病获准回家,化装成工人,戴口罩穿棉大衣,从北京乘火车南下,到广州住在丹灶郊区亲戚家。女儿马瑞雪通过厨师贾俊山和针灸师倪静珊协助,返回北京会合。他们伪装身份,不带行李只带小提琴,乘公共汽车后步行到岸边,抵达广州。全家团聚商量,面对追查决定离开。1月15日晚从新洲渔业厂登“002”号电动拖船,由何天爵和何炳全驾驶,支付5万港币,与其他4户13人同行。船启动,马思聪站在甲板注视岸边,摘下像章扔海中。 次日晨抵达香港大角山附近,下船爬岩石,钻山洞躲藏一天,忍受寒冷饥饿,向当地人借面包分食。转移到九龙亲戚家,是姐姐马思勤和姐夫徐腾辉亲属处。1月17日拖船照片登香港报纸,他保持低调不出门。1月19日报纸头条报道,通过朋友联系美国领事馆,在领事陪同下下午乘飞机离港去华盛顿。4月12日美国国务院公布他抵达寻求庇护。在纽约召开记者会,发表声明,表示作为音乐家需要安静环境工作,描述个人遭遇。 出走不是随意决定,那时环境对有海外背景的文化人压抑,音乐创作受限,人身自由丧失,家人受牵连。他曾想坚持,但现实残酷,留下来命难保。叛逃成为最后选择。这件事像炸弹炸开舆论,有人骂叛徒觉得背叛祖国,有人说他被逼无奈求自由。无论如何,这一跑把他推上风口浪尖。 马思聪抵达美国后先住马里兰州,后在费城定居,拒绝政治避难资金,靠儿女收入生活。1967年6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他的文章,7月苏联《文学报》转载。他低调生活,继续创作20多首以中国为主题作品,包括小提琴协奏曲和组曲。这些作品延续中国元素,但影响力不如早年。 1970年1月在纽约接受采访。1971年7月通过渠道获知问候。1984年12月31日公安部为其平反,1985年2月6日文化部通知,2月12日中央音乐学院发公函。他获知平反消息,产生回国想法,但健康状况不允许。他血压偏高,服用药物调整饮食。1987年3月感冒住院,转肺炎引发心脏病。5月接受心脏手术,手术失败,于5月20日在费城宾州医院去世,享年75岁。 去世后遗体在医院处理,家人安排后事。2007年骨灰由儿子马如龙等四位亲人护送回广州,安放在麓湖公园。他的音乐成就无人抹杀,《思乡曲》至今经典,但叛逃给名声蒙上阴影。在美国写的曲子不少,却难比早年影响力。离开故土,音乐根基断裂。他一生从高光到低谷,在争议中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