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马斯克也要“排除中国制造”了 马斯克下令要求美国生产的特斯拉,其零部件不能再由中国供应商提供,计划一到两年内完成,不影响国产特斯拉。 2025年11月,《华尔街日报》爆出的消息,就像一块大石头扔进了汽车产业的深潭,激起了层层涟漪,原来特斯拉要求美国生产基地的供应商,在1到2年里,全面剔除中国零部件。 这场调整,那可是波及了全球汽车产业链啊,不过呢,它还特意给上海超级工厂留了个“例外”,没把它算进去。 这供应链重构可不是马斯克一时头脑发热,2025年中美关税战那是越打越激烈,美国把相关关税一下子提高到了45%以上,再加上《通胀削减法案》对税收优惠卡得死死的,特斯拉要是想保住在美国市场的政策红利,就得给自己塑造一个“政治安全”的形象。 而且2025年初的时候,芯片供应突然断了,这事儿让马斯克更坚定了“分散风险”的想法,毕竟,单一供应链有多脆弱,在全球制造业里已经反复被验证过了。 可特斯拉这“切割计划”,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到11月底的时候,非关键配件的替换率才只有30%,像电池电芯、电机稀土磁铁这些核心部件,根本就找不到替代的。 有供应商偷偷说,墨西哥工厂建设进度慢,得等到2026年之后才能投产,现在还得偷偷用中国零部件来应急。 这让人不禁想起半年前通用汽车也干过类似的事儿,它宣布要剔除中国零部件,结果替代供应商生产出来的产品良品率不行,北美工厂的产能一下子暴跌了40%,最后没办法,只能放宽期限。 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那可是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的,上海超级工厂的零部件本土化率都超过95%了,电池包成本比美国工厂低65%。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稀土、石墨这些关键材料领域,那可是垄断地位,短期内墨西哥、韩国的供应商根本填补不了这个空缺。 对中国产业链来说,这场“切割”既是冲击,也是倒逼,特斯拉北美工厂大概50%的零部件都和中国有关,直接关系到7.8万个就业岗位。 有些中小供应商,就靠着单一订单,现在产能利用率都下降了20%到30%,日子不好过,不过呢,转机也出现了,有10家中国产业链企业抢先跑到墨西哥蒙特雷布局,搞“近岸制造”来规避关税,电池企业也加快开拓欧洲市场,把自己的技术优势变成全球竞争力。 我个人觉得啊,供应链“脱钩”那就是个双输的冒险,马斯克调整供应链,说白了就是被地缘政治裹挟着,在商业上做了个妥协,可这很可能变成一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冒险。 汽车产业在全球化里深耕这么多年,供应链可不是能随便切割的积木,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长三角的零部件集群,可是花了十年时间,才形成了“300公里内就能配齐核心配件”的高效率,这种优势,墨西哥新建工厂短时间内根本复制不了。 特斯拉想用“中国 + 1”的策略来平衡风险,可它忽略了制造业的基本逻辑,成本、效率和技术成熟度这三者之间的平衡,在中国供应链里已经达到了最优状态。 美国工厂成本上升12%到15%的预估数据,就意味着它要么得牺牲利润,要么就得提高售价,可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这么激烈,这两种选择都可能让它失去市场主动权。 通用汽车的前车之鉴已经证明了,脱离了高效供应链,光讲“政治正确”,最后肯定得变成实实在在的经营亏损。 对中国供应商来说,这场冲击就像是一次“压力测试”,那些中低端企业,肯定会受到不小的冲击,阵痛在所难免,但这也加速了行业洗牌。 那些靠低价竞争的企业,只能被迫出局,而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就能通过全球化布局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从在墨西哥建厂,到去欧洲开拓市场,中国零部件企业正在从“特斯拉供应商”慢慢变成“全球一级供应商”,这种转变,说不定比单纯保住订单更有长远价值。 最让人担心的是,“区域化供应链”背后藏着产业分割的风险,汽车产业最大的魅力,就是通过全球协作来实现效率最大化,要是政治因素取代了市场规律,成了供应链布局的核心逻辑,那最后买单的肯定是全球消费者。 马斯克可能现在能靠着政策补贴,暂时掩盖成本压力,可从长远来看,脱离了中国制造生态的特斯拉,很可能会慢慢失去它崛起的核心竞争力,毕竟,没有哪个企业能在逆全球化的潮流里,长期保持技术和价格的双重优势。 (信息来源:和讯网--特斯拉:要求美产车停用中国制造零件,未来一两年全替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