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因为制裁俄罗斯,其航班已被禁止穿越俄领空,若高市早苗持续挑衅,中国是否考虑对日本航线施加限制?到那时,日本航空公司飞机又要如何顺利前往欧洲呢? 东京至巴黎的航线图上,原本横贯西伯利亚的蓝色直线已被红色禁飞区覆盖。 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向南蜿蜒的弧线,从太平洋绕至东南亚,再经印度洋、中东抵达欧洲——航程凭空多出4500公里,12小时的直飞变成17小时的辗转,燃油消耗激增40%,机组人员需额外配备,维修周期被迫压缩。 羽田机场的飞行员休息室里,日航机长佐藤正对着新航线图叹气:“以前能当天往返法兰克福,现在得在迪拜过夜,酒店费、超时补贴加起来,一趟航班成本多花800万日元。” 这与日本政府发言人在记者会上“维护国际秩序”的强硬表态形成刺眼对比——航空公司的账本在流血,政客的嘴巴却在“逞强”。 偏偏此时,高市早苗等鹰派政客频繁在涉华议题上放出狠话,仿佛忘了日本航空业正踩着俄罗斯禁飞的“碎玻璃”前行。 若中国真的采取反制,关闭领空这道“东部门户”,日本航司将面临比俄罗斯禁飞更致命的困局。 俄罗斯禁飞只是失去一条捷径,中国领空若关闭,则意味着整个东亚出海口被锁——向北是已关闭的俄领空,向南绕行需穿越十几个国家的领空,每一次申请都可能遭遇“待定”。 越南的胡志明市空管、伊朗的德黑兰情报部门、沙特的利雅得航空局,哪一个环节卡住,满载汽车零件的货机就只能在机场趴窝。 欧洲客户可没耐心等:德国车企的变速箱晚到三天,生产线就得停摆;法国奢侈品店的日本面料缺货一周,橱窗就得换上替代品。 这些损失最终会转嫁到日本出口企业的账本上——2023年日本对欧出口额达12.3万亿日元,其中30%依赖航空运输。 更别说旅游业,2019年中国游客在北海道人均消费20万日元,而2022年中国局部48小时禁飞时,北海道札幌的温泉旅馆预订量暴跌70%。 若全面禁止日本航司过境,那些靠着欧洲游客生意的京都和服店、冲绳潜水社,恐怕要提前贴出“歇业转让”的告示。 有人说,领空管制只是“象征性惩罚”,但《巴黎航空公约》第1条早已明确:国家对其领土上空拥有完全、排他的主权——这不是“情绪发泄”,而是国际法赋予的权利。 俄罗斯禁飞已让日航成本上涨15%,若再失去中国领空,中小航司如星悦航空、天马航空可能直接停航,毕竟它们的欧洲航线占总营收的40%,利润空间本就不足5%。 政客们在国会大厦拍着桌子喊“强硬”时,是否算过这笔账:一架波音787的日运营成本约300万日元,停飞一天就是300万损失,若航线瘫痪一个月,就是9000万——足够一家中小航司全年的利润。 主权从来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领空开放是基于相互尊重的“便利”,而非“义务”。 日本若想继续享受中国领空带来的航线红利,前提是管好那些动辄挑衅的政客——毕竟,飞机在天上飞,靠的不仅是引擎,还有两国关系的“晴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