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因为日本制裁俄罗斯,俄罗斯领空好像已经禁止日本航空公司飞行了,如果高市早苗进一步挑衅,中国领空可以考虑一下禁止日本航空公司飞行,看看日本航空公司的飞机怎么去欧洲??? 东京成田机场的停机坪上,全日空的波音787正缓缓滑入跑道,目的地法兰克福——但仪表盘上的航迹线不再是熟悉的直线,而是像条被拉长的橡皮筋,绕着西伯利亚边缘划出巨大的弧线。 原本12小时的航程变成了17小时的空中长征,经济舱旅客揉着酸胀的腰,空乘人员反复检查燃油表;每公里油耗数字跳动得刺眼,像在为日本政府的决策倒计时。 这一切的开端,藏在日本追随美国对俄制裁的清单里:冻结资产、限制出口,那些看似强硬的举措,如今正化作航油账单上不断攀升的数字。 俄罗斯的回应直接而精准:领空关闭。 于是,东京飞巴黎的航班得绕道北太平洋,多飞4000公里,相当于从北海道到冲绳跑三个来回;燃油成本每趟多花30万美元,够买一架小型私人飞机。 全日空总裁在内部会议上拍了桌子:“再这么飞,欧洲线就得停飞!” 但停飞谈何容易?欧洲市场是日本航司的“利润支柱”,每年贡献35%的国际业务收益,200万旅客流量背后是数百家合作企业的生计。 更关键的是,这条“亏损航线”现在还能勉强维持,全靠另一条空中通路——中国领空。 穿越中国西北空域是当前最短路线,比绕道北太平洋节省5小时,燃油成本直降四成;换句话说,中国领空正帮日本航司“输血”。 若这条通路也被关闭,会发生什么? 日本航司可能得选择“极限绕飞”:从东京出发,向东穿越太平洋,掠过美国阿拉斯加,再横跨大西洋抵达欧洲——飞行时间突破20小时,相当于从早到晚在天上“上班”。 飞行员疲劳值会超标,空乘服务质量下降,旅客投诉率可能翻倍;更要命的是,每架飞机日利用率降低,原本一天一班的航线可能改成两天一班,运力直接腰斩。 1919年《巴黎航空公约》早已明确:每个国家对其领土上空拥有完全和排他的主权——这白纸黑字的条款,正是中国若采取反制措施的法律基石。 历史案例在诉说同一个道理:2021年中国在东海划设临时禁飞区,日本航司单日取消12个航班;普京专机因欧洲空域关闭绕道飞行,多烧的4吨燃油够普通家庭用十年。 高市早苗们在议会慷慨陈词时,是否想过羽田机场那些等待起飞的航班?它们翅膀上驮着的,不只是旅客,还有日本航空业的未来。 领空不是“公共走廊”,而是主权者手中的“开关”。 挑衅者若继续触碰红线,这开关随时可能转向“关闭”——到那时,日本航司的欧洲航线图或许真的要重画了,只是不知新的航线,能否绕开经济衰退的漩涡? 日本政府现在该算笔账了:制裁清单上的每一条,都可能变成航司财报上的亏损数字;议会里的每句挑衅,都可能让东京飞欧洲的机票价格再涨一截。 中国领空的分量,从来不止于航线本身。 它是主权的象征,是反制的工具,更是对挑衅者的警示:天上的路,和地上的一样,得懂规矩——谁要是不懂,就只能自己绕道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