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陈小春说,“小时候家里穷,吃不上饭,就把弟弟卖了3000块钱,”卖完后,陈小春很开心,觉得弟弟去过好日子了,父母也罕见地领着全家吃了顿大餐,后来,陈小春成名身家过亿,父亲却不让他找弟弟。 那个在聚光灯下因为“古惑仔”形象深入人心的“一哥”,那个哪怕到了54岁还在综艺里披荆斩棘的硬汉,其实几十年来一直活在一场价值3000块钱的交易阴影里,当身价早已过亿的陈小春站在舞台中心接受“最受欢迎男艺人”的欢呼时。 没有人知道,那一刻镁光灯的温度,经常会灼烧出他眼底愧疚的泪水,把时光倒推回1980年,对于刚从广东农村搬到香港谋生的陈家人来说,“生存”二字残酷得就像父亲肩膀上那永远卸不掉的水泥袋。 在那间潮湿逼仄、连墙壁都发霉的贫民窟斗室里,一家几口人的生计全指望父亲在工地卖苦力,看着父亲布满风霜的面孔和因为种田、搬运而长满厚茧的双手,尚未成年的陈小春也早早就在街头巷尾打零工。 就在这种对金钱极度渴望、对现状极度无力的绝望缝隙中,街边的一张启事击穿了这个少年的心理防线:有人愿出3000元收养一个男孩,现在的3000元或许只是明星的一顿便饭,但在当时的陈家,那是救命的巨款,是一根能在黑夜里看似能拉全家上岸的稻草。 当年轻无知的陈小春把“卖掉弟弟换钱”这个提议摆上台面时,最初换来的是父亲的暴怒和痛斥,然而,当名为生活的重压持续碾压这个脆弱的家庭,父亲的愤怒最终还是在绝望面前妥协了。 那一晚的抉择没有留下太多记录,留在他记忆里的只有那场换来3000元后的“最后的晚餐”饭桌上突然出现了平日里想都不敢想的大鱼大肉,全家人在吞咽这顿由骨肉分离换来的盛宴时,年幼的陈小春甚至天真地以为,弟弟是去享福了,家里也有钱了,这是双赢。 直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彻底消失,直到看着父亲沉默不语眼中流露出的巨大痛苦,那口肉在嘴里才变得味如嚼蜡,那份因为年少无知而产生的“聪明主意”,最终成了扎在成年陈小春心口最深的一根刺。 如今他功成名就,只要动动手指,全香港甚至全亚洲的资源都能为他所用,找一个人并非难事,他在综艺节目中甚至失控哽咽,说如果能再见,只想对弟弟说一句对不起,可是这扇赎罪的门,却被他的父亲亲手关上了。 这位传统的父亲并非心狠,而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理智维护着最后的体面与善良:当初既然为了生存做出了那个“撕心裂肺”的决定,如今人家养父母将孩子抚养成人,弟弟必定有了自己的生活轨迹,现在凭着有钱去打扰,对他、对那边的家庭,真的是好事吗。 这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拥有了一切的陈小春,唯独无法买回那个修补良心的机会,光鲜亮丽的巨星光环下,他只能作为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罪人”,在无数个深夜里反复假设——如果当初不那么穷,或者如果当初那个13岁的少年没有看到那张启事。 如今的一家人,是不是就能整整齐齐地坐在一起吃顿粗茶淡饭。但生活没有如果,这段往事被永远封存在了那3000块钱的旧时光里,成了他一生无法治愈的隐痛。 信息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陈小春:最大遗憾是弟弟被卖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