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第二站,德财长骤变脸,逼中方做三事,不从自担后果 刚在北京称兄道弟,转头在上海就翻了脸,德国财长克林拜尔这趟访华,一开始像是来谈合作,到后面却像是来下命令。 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对中国展开访问,这是默茨政府上台以来,首位访华的德国部长级官员,选择这时候来,不是巧合,而是德国在内外压力夹击下的一次“破局尝试”。 行程从北京到上海,表面上顺风顺水,实则一步一波澜。 在北京,克林拜尔与中方举行了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双方达成了27项合作共识,对话中,德方强调反对单边主义、希望加强多边贸易合作,还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对华投资增长13亿欧元,其中汽车行业投资增长达69%,德企用真金白银投票,说明他们并没想“脱钩”。 但到了上海,克林拜尔突然换了语气,提出三项具体要求:中方需控制产能过剩、保障关键资源出口稳定、并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俄施压”。 这三件事,说白了就是:你得听我的。 德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小时内“变脸”?这背后的根源,不只是外交策略的调整,更是德国对华政策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分裂。 从总理府到议会,从企业界到媒体,德国如今在对华问题上几乎找不到一个统一的声音,这种碎片化倾向,正在成为德国外交的最大不确定性。 克林拜尔此次访华前,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刚刚发出一项引发争议的政策声明:禁止中国供应商参与德国未来的6G网络建设。 这是默茨政府自2025年初上台以来,最具象征意义的“去风险”动作之一,而且这并非孤例。 早在任期初期,默茨就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德国要减少对中国的系统性依赖”,其所属的基民盟也在党内文件中明确写道:“中国是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 可矛盾的是,克林拜尔此行却又高举“深化合作”的旗帜,带着德国企业界的强烈诉求来访华,这种“嘴上对抗、脚下投资”的两面性,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德国政府中。 德国大型企业,尤其是汽车、化工、机械领域的龙头,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减反增,2025年上半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其全球总营收的32%;巴斯夫在中国的年产能已超过其在欧洲总部。 德国工商总会会长彼得·阿德里安就公开表示:“与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德国企业需要中国市场,也需要中国供应链。” 但这番话在德国政坛并不受欢迎,因为眼下的德国民众,对“中国元素”的敏感度被不断放大。 右翼政党如德国选择党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将中国描绘成德国制造业失业潮的“外来推手”。 默茨政府既要安抚企业,又要顾及选民情绪,在对华政策上就只能“左摇右摆”。 这也解释了为何克林拜尔在北京谈合作,在上海却突然强硬,他要向国内传递一个信号:德国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积极争取。 就在克林拜尔访华的前一周,德国联邦议会设立了一个专门审查对华经济风险的“专家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的任务是对中德经济合作中可能存在的“战略依赖”问题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建议。 这不是空架子,而是带有实权的制度安排,该委员会将定期向议会提交对中德投资、技术合作、数据安全等领域的“风险等级评估报告”。 这意味着,即便克林拜尔此行在中方谈妥了合作意向,回国后也可能面临议会层面的“重新审查”。 这种体制上的“扯后腿”,让中德之间的信任更难建立,中方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德方的任何承诺,可能都要经过多个政治力量的“核准”。 而且德国主流媒体近年来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两极化,财经类媒体普遍认为德国需要中国市场,是经济复苏的关键,但影响力更大的民众媒体,却频频渲染中国构成“安全威胁”,这直接影响了公众舆论走向。 克林拜尔这次访华,既有合作诚意,也带着政策压力,他表现得像是在替德国企业“抢订单”,又像是在给中方“立规矩”,但这恰恰反映出德国当前对华政策的最大问题:缺乏战略连贯性。 中国一贯主张平等对话、互利共赢,中德之间的合作,不是“谁依赖谁”的博弈,而是“谁能共赢”的选择。 如果德国继续在合作与防范之间反复横跳,不仅伤害信任,也会错失机遇,未来中德关系能否稳定发展,关键不在于谁喊得更大声,而在于德国能否统一态度,走出碎片化的内耗。 国际关系不是舞台剧,不能靠“变脸”来博掌声,德国要想稳住经济、赢得未来,就该把握住真正的合作节奏,而不是在中德关系上玩“左右互搏”的双人舞。 信息来源:德国副总理访华的正常与不寻常——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