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又发重磅警告:一边说“日本如果不做出改变,将彻底从世界消失”;一边又在播客节目自信预言,“AI最快四年超人类智慧,20%概率人类玩完”。有钱人说话就是带流量,马斯克这嘴一张,财经圈、科技圈、育儿圈全体“共振”。 马斯克的“嘴炮”,听起来像在讲末日预言,其实是把人类未来的两大命门点了个透:人不够了,机器太灵了。 日本人口确实在快速减少,2025年一年就少了90.8万人,连续15年下滑,马斯克说“日本可能从地球上消失”,听着吓人,但不无道理。 毕竟,不是人口一少国家就灭,而是一旦年轻人集体失去对未来的信心,文明的“灯”就灭了。 问题不只是孩子不生,而是年轻人觉得生了也没用,工资跟不上房价,养老靠不住政策,教育卷得像战场,谁还敢赌上半生? 日本政府几年如一日地推生育补贴,结果换来的是更低的生育率,为什么?因为补贴买不到希望。 人类社会能持续繁荣的前提,是大多数人相信明天值得活、值得拼,这种精神不是靠GDP拉高的,是靠制度公平和社会信任维系的。 一旦人们开始怀疑“再努力也没用”,社会就会进入内耗循环,文明自然向下滑。 马斯克说AI可能在2029年超过人类智慧,还给出了个20%的“人类玩完”概率,他的担忧不只是AI取代工作,而是AI可能取代决策权,当政府、企业、个人都依赖算法判断,真正的“选择”就越来越少。 这时候,制度的设计就成了关键,如果一个社会的数据掌握在少数科技巨头手里,AI再智能,也只是权力的放大器。 美国、欧盟现在都在推“AI责任法案”,就是为了防止技术绑架公共决策,中国也在推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强调“以人为本、技术向善”,这些努力虽然早期,但方向是对的。 技术的发展应当服务于人类,而不是成为人类的替代。如果不在制度层面设限,再聪明的AI也可能沦为工具人背后的“黑箱操控”,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治理问题。 回头看历史,罗马帝国不是因为人口减少灭亡的,玛雅文明也不是因为AI崛起被终结的。他们的共同点是:文化断裂,信仰崩塌,社会自我认同失效。 今天的世界也在经历类似的文化焦虑,年轻人不再相信“大我”,只剩“小我”;国家之间缺乏共识,全球合作机制遭遇信任危机。 如果一个文明没有持续更新的文化活力,那即使人再多、科技再强,也只是空壳。 中国为何能在改革开放后实现快速崛起?不仅因为人口红利和技术引进,更因为文化自信重新唤醒了社会活力。 今天的中国也在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AI伦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些不是抽象口号,而是文化底层逻辑的重建。 文明要繁荣,不能只靠生娃和造芯片,更要靠有凝聚力的价值观,有可持续的制度机制,有能不断自我更新的文化体系。 马斯克提到希望未来人类能通过技术升级“大脑”,这听起来很酷,但问题是:谁能负担得起?谁来决定谁被“升级”? 如果教育和技术的门槛越来越高,社会就会出现“超级人类”和“被淘汰人类”的新鸿沟。 在这个背景下,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学AI,而是让所有人都有重新选择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中指出,未来教育的核心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 一个社会的生命力,不在于有多少博士,而在于普通人有没有机会改变命运,这才是文明能否延续的关键。 马斯克的预警引发了全球共振,不只是因为他有钱会说,更因为他说出了现实的逼仄:人类正站在技术与结构的交叉路口。 但未来不是靠赌概率决定的,而是靠每个社会的长期选择塑造的,文明要想不被削弱,就不能只盯着孩子和代码,还要看制度有没有弹性,文化能不能自我更新,教育能不能托住底层,社会有没有信仰和希望。 马斯克说“生孩子是对未来的乐观行为”,没错,但真正让人愿意生孩子的,从来不是补贴和政策,而是一个文明愿意为每个人撑起希望的底气。 而这,才是人类真正的“奇点”。 信息来源:马斯克就日本人口减少发警告:若无改变“日本最终会不复存在”,日本网民热议——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