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班战士出征前拍的合影照片,战斗结束后,只有五人平安归来。致敬老山英雄!祖

佳佳静思 2025-11-20 14:41:39

这是一个班战士出征前拍的合影照片,战斗结束后,只有五人平安归来。致敬老山英雄!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合影里最显眼的是班长李建军,22岁的陕西汉子,眉眼间带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参军前是村里的代课老师,黑板上还留着没写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接到入伍通知时,他把教案塞进抽屉,给学生们留下一句“等老师打跑敌人,回来教你们写更多字”。 班里10个战士,最大的24岁,最小的陈小明才18岁,是刚高中毕业的城里娃,背包里还装着母亲塞的苹果和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发前他跟战友们炫耀,说打完仗要考大学,将来建设祖国。 没人想到,老山前线的残酷,比课本里描写的还要烈。1984年的老山战场,山高林密,坡陡路滑,战士们守的阵地不足20平方米,被称为“猫耳洞”,里面阴暗潮湿,夏天温度高达40度,蚊虫叮咬、老鼠乱窜是常事,更要命的是缺水缺粮,有时候一壶水要几个人分着喝,压缩饼干硬得能硌掉牙。 陈小明第一次上阵地就吐了,不是因为害怕,是被猫耳洞里的霉味熏的,李建军拍着他的背说“忍忍,等把阵地守住了,哥带你喝冰镇汽水”,可这话终究没能兑现。 战斗打响时,越军的炮火像雨点一样砸在阵地上,泥土混合着弹片飞溅,战士们只能趴在狭窄的猫耳洞里反击。 李建军的右腿被弹片击中,鲜血浸透了军裤,他咬着牙用刺刀挖掉嵌在肉里的弹片,简单包扎后又拿起枪,喊着“人在阵地在”的口号冲了出去。 陈小明跟着班长冲锋,手里的步枪没子弹了,就捡起地上的石头砸向敌人,他的胳膊被流弹击穿,却死死抱住一个越军,直到战友们赶来支援。 可即便这样拼命,阵地还是几次被越军突破,战士们只能用肉身去填补缺口,有的战士为了炸掉敌人的碉堡,抱着炸药包冲进火力网,再也没回来。 你很难想象,这些年轻的战士,上战场前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人,他们本该有安稳的生活,却因为国家需要,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战场。 他们没有先进的装备,有的只是简陋的武器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没有充足的补给,却凭着顽强的意志,在恶劣的环境里坚守了一天又一天。 陈小明牺牲时,怀里还揣着那本没看完的书,书页被鲜血染透,上面有他用铅笔圈住的句子:“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战士的牺牲,本可以少一些。当时我军的后勤补给线被越军多次切断,药品、弹药、食品常常送不上去,战士们只能靠着自己的毅力硬扛。 有个战士因为伤口感染,得不到及时治疗,硬生生疼死在猫耳洞里;还有的战士为了节省子弹,宁愿跟敌人拼刺刀,也舍不得多开一枪。 不是后勤人员不努力,是老山的地形实在复杂,越军的炮火封锁又太严密,每一次运送补给,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可即便如此,没有一个战士退缩,他们心里清楚,自己守的不是一块普通的阵地,是祖国的领土,是人民的安宁。 李建军最终没能活着回到教室。在一次反击战中,他为了掩护战友撤退,被越军的炮火击中,牺牲时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照片,是他和学生们的合影,照片背面写着“愿孩子们永远平安”。 那个班12个战士,只有5人活着归来,他们带着牺牲战友的遗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陈小明母亲塞的苹果,最终被分给了活着的战友,每个人咬了一口,甜中带涩,像极了他们在战场上的日子。 这些老山英雄,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军人担当。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牺牲 他们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证明了“保家卫国”这四个字的重量。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老山的硝烟早已散尽,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安稳的生活,可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切都是像李建军、陈小明这样的英雄们用鲜血换来的。 铭记英雄,不是要记住战争的残酷,而是要传承他们的精神;缅怀英雄,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珍惜当下的和平。 那些年轻的生命,虽然永远定格在了老山前线,却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会被所有人记住,但他们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8
佳佳静思

佳佳静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