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张宗昌准备处决一个逃兵,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300军棍

佳佳静思 2025-11-20 14:41:38

1926年,张宗昌准备处决一个逃兵,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300军棍,可棍字也不会,为了不丢面子,最后的处理方式令部下哭笑不得。 1926年,张宗昌的部队里冒出个逃兵,让他气得跳脚。那兵叫李长顺,在炊事班干了好几年,平时老老实实,谁也没想到他会溜号。 李长顺溜号不是贪生怕死,是老家捎来急信,老娘病重卧床,就盼着见他最后一面。部队驻扎在山东兖州,离他河北老家几百里地,层层上报请假根本来不及,他实在没辙,趁夜裹了件单衣就跑了。可他没走多远,就被巡逻的宪兵抓了回来——张宗昌的部队有铁规矩,逃兵抓住一律枪毙,没人敢求情。 消息传到张宗昌耳朵里,他正搂着姨太太喝酒,当场把酒杯摔在地上。“反了天了!”他拍着桌子骂骂咧咧,当即喊来文书,要亲手写处决手令。文书赶紧铺好纸、研好墨,递上毛笔。 张宗昌攥着笔杆,眉头拧成疙瘩,半天写不出一个字。他本是闯关东的粗人,没读过几天书,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平时发号施令全靠嘴说,这会儿要写字,可把他难住了。 “毙了他!”张宗昌嘴里念叨着,想写个“毙”字,可笔尖在纸上划来划去,只写出个“死”字旁,右边的“比”字怎么也想不起来。 他急得满头大汗,旁边的文书不敢吱声,姨太太也吓得不敢劝。张宗昌瞪了文书一眼,“你别看着,我自己写!”可越急越想不起来,最后索性把笔一扔,“换个法子!” 他琢磨着,枪毙太便宜这小子,不如打300军棍,让他受点罪再死。可“棍”字他照样不会写,左边的“木”字旁知道,右边的部分怎么也凑不起来。 这下更尴尬了,当着一屋子人的面,总不能说自己不会写这两个字。张宗昌踱着步子,脑瓜子转得飞快,既想保住面子,又得处置逃兵。 沉默了半晌,他突然一拍大腿,有了主意。“把那小子拉过来!”他冲卫兵喊。李长顺被押进来时,脸都白了,跪在地上一个劲磕头,说自己不是故意逃兵,只是想回家看老娘。 张宗昌眯着眼打量他,心里的火气消了点,可规矩不能破。“你小子胆大包天,敢逃我的兵!”他骂道,“本想毙了你,又想打你300军棍,可爷今天高兴,饶你一条狗命!” 部下们都愣了,不知道他要耍什么花样。只见张宗昌指着李长顺,对卫兵说:“把他拉下去,给我喂饱了,然后让他去马厩养马,养够300天!少一天都不行!”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憋不住想笑,又不敢笑出声。文书悄悄凑过来,“大帅,这300天……算不算惩罚啊?”张宗昌眼一瞪,“怎么不算?让他天天伺候马,比打他300棍还难受!” 原来,张宗昌不会写“毙”和“棍”,又不想承认自己没文化,就想出这么个荒唐法子——用“300天”代替“300军棍”,既保住了面子,又没真杀李长顺。这事很快在部队里传开了,部下们哭笑不得,都说大帅这招“高明”。 李长顺捡回一条命,在马厩里老老实实养了300天马,后来老娘病好了,他还特意来谢过张宗昌,张宗昌倒也大方,让他回了炊事班。 张宗昌这“三不知将军”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不知自己有多少兵,不知自己有多少钱,不知自己有多少姨太太。 他没文化,却偏要附庸风雅,平时爱写“诗”,比如“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传出去让人笑掉大牙。可就是这么个粗人,在处置逃兵这事上,倒意外留了点人情味。 其实张宗昌心里清楚,底层士兵不容易,很多人当兵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他自己也是苦出身,知道想家的滋味。 只是他好面子,不肯明着赦免,才想出养马300天的办法。这看似荒诞的处理方式,背后藏着他的处事逻辑——既维护了军纪的威严,又给自己留了台阶,还顺带救了李长顺一命。 后来有人问起这事,张宗昌还嘴硬:“爷不是不会写那两个字,就是觉得杀了他太可惜,打他又脏了爷的棍子。”可谁都知道,他就是不会写。这事成了民国年间的一段笑谈,也让人们看到了军阀张宗昌粗鄙之外的另一面。 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一个逃兵能保住性命,全靠军阀一时的“灵光乍现”。张宗昌的荒唐,本质上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军阀割据,法度混乱,权力者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而李长顺的幸运,不过是千万不幸中的一个例外。 历史记住张宗昌,多是因为他的荒诞与残暴,但这段处置逃兵的往事,却让这个人物多了一丝复杂。没有文化的粗人,用最荒唐的方式,做了一件不算太坏的事,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
佳佳静思

佳佳静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