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扎10万针练飞针:疼在患者身,记在医者心 太有毅力了!云南一27岁女护士,为了让患者少一点疼痛,竟然花一个多月时间,苦练“飞针采血” 夜班刚下的护士站里,她攥着采血针的手还带着消毒水的凉意,泡沫板被针孔扎得像块筛子,边缘都磨出了毛边。 这个叫蒋雨珂的姑娘,手机里存着一张特别的照片,是32个泡沫板叠在一起的样子,最上面那块已经薄得能透光。 她值白班时见过太多画面,幼儿园小朋友把脸埋在妈妈怀里,哭声震得候诊区都安静不下来,老人则反复摩挲着胳膊,连呼吸都放轻了。 有次给一位糖尿病患者采血,对方血管脆得像嫩树枝,扎了两针都没成功,老人反过来安慰她“没事姑娘,我皮糙”,她却躲在治疗室哭了十分钟。 科主任跟她说起“飞针采血”时,她立刻翻出《中华护理杂志》上的相关论文,连夜把操作要点抄在便利贴上,贴满了更衣室的柜子。 每天下班别人走了,她就搬个凳子坐在护士站,泡沫板垫在腿上,一针一针地练,针管撞击泡沫的“哒哒”声,成了科室最晚消失的声音。 同事王姐记得,有天晚上路过科室,看见她举着针管对着灯光调角度,影子投在墙上,像只专注的小鹰。 光练手法不够,她拉着王姐互相扎针,两个人的胳膊内侧都布满了小红点,护士长撞见时,既心疼又生气,最后给她们申请了专用的练习针具。 她还报名了医院的“静脉穿刺精准化培训”项目,抱着模拟血管臂反复调整进针角度,直到手腕形成肌肉记忆,手一搭就能摸清血管走向。 第一次在患者身上用“飞针”,是给一个5岁的小男孩,孩子闭着眼睛准备哭,针拔出来时才睁开眼,疑惑地问“阿姨,针还没扎吗?” 这个场景被旁边的患者拍下来发到网上,评论区里全是感同身受的留言,有人说自己每次采血都要提前做心理建设,要是遇到蒋护士就好了。 10万针的练习量拆到每天,是近7000次的重复动作,她的虎口处磨出了浅褐色的老茧,有时候吃饭夹菜,筷子都能滑出去。 有人在医院的意见箱里留过纸条,说“不就是扎针嘛,差不多就行”,她看到后在背面写了句“患者的疼,差一点都不行”。 就像《护理学报》2024年的研究显示,采血时的疼痛感降低,能让患者的复查依从性提升40%,这也是她坚持的意义之一。 她从没想过要当“网红护士”,只是觉得把手里的小事做好,让患者少受点罪,就是对这份职业最好的交代。 这种把患者的感受放在心上的坚持,比任何华丽的表彰都更动人,也让我们看到平凡岗位上最珍贵的光芒。 你有没有过被医护人员的细心温暖到的经历?不妨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 信息来源: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2025年10月“最美医务工作者”专栏报道、《中华护理杂志》2024年第3期相关研究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