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

混沌于浮云 2025-11-15 23:44:39

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明明没有棉花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并且阿方提出的军事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 耿飚这个人,从小日子过得苦,1909年出生在湖南醴陵一个穷乡僻壤,家里靠种地勉强糊口。七岁那年,全家因为闹饥荒,搬到湘南常宁水口山矿区,那地方矿多,他十三岁就进矿当童工,每天扛着工具下井,干活累得腰酸背痛。矿上工人罢工时,他也跟着参与,喊着口号要权利。1925年加入共青团,三年后转党,积极搞地下活动,躲着国民党抓捕。抗日时期,他当八路军干部,在甘肃庆阳驻守,组织部队建工事,带队打日军补给。解放战争中,指挥部队在华北推进,参与大仗。1955年授少将衔,继续军旅生涯。后来转外交,先后驻瑞典、巴基斯坦、缅甸,当大使推动合作。1969年九大后,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派他去阿尔巴尼亚当大使,五月从广州飞,经巴基斯坦转机,十五天到地拉那,开始新岗位。 耿飚到阿尔巴尼亚后,通过接触和调研,发现援助问题一大堆。中国从1954年起,给阿的经济军援快90亿人民币,阿才200万人,人均摊下来4000多块,那时候中国人月工资才几十块。化肥厂建了,年产20万吨,每公顷地能用400公斤,远超中国农村水平。但阿方管理差劲,那些化肥就扔在地头,日晒雨淋坏掉,没人管。纺织厂也建了,阿没棉花,中国得用外汇从埃及买棉花运过去,他们加工成布衣服,又卖回中国,赚中国钱。军援项目多得离谱,坦克火炮堆仓库,超出国防需要,很多闲置生锈。阿方还要求建电视台,要每个农业社都有电视,中国当时大城市电视都少,农村更别提。 除了这些,阿方对援助态度像理所当然,向中国伸手要东西没节制。耿飚看到路边电线杆用中国优质钢管,水泥钢筋建上万个纪念碑,非生产性浪费严重。阿副总理查尔查尼还提更换化肥厂设备,不要中国机器,要意大利的,中国只好外汇买来换上。援助本是为互帮互助,但阿方利用这点,项目超实际需求,导致中国资源白流。耿飚收集数据,写报告19页,直指问题,建议调整规模和方式,通过乔冠华上报中央。 中阿关系起步早,1949年11月,阿第一个在欧洲承认新中国,五年后互派大使。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苏联批评中国,阿代表卡博站出来支持,两人成了反修盟友,阿成中国在欧洲唯一社会主义伙伴。援助就这么大规模展开,本意是意识形态一致,制衡苏联,展示担当。但到1969年,问题暴露,援助成负担,阿方自称世界社会主义明灯,反对中国与其他国改善关系,不赞成中苏缓和,也不让中美接触。 耿飚报告上报后,毛泽东看完肯定他反映真实,当好大使。李先念回国时说耿飚胆大,敢说阿坏话,自己也有意见但没机会说。周恩来也提报告和肯定。这报告敲警钟,中国外交从一边倒转向务实。1972年跟德国建交时,公开说欧洲没明灯,全胡扯。从1970到1973年,与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奥地利、德国建交,英国升大使级。1971年乒乓球赛邀美队访华,开中美大门。 耿飚1971年回国,任中共中央联络部部长,协调国际事。1978年当国务院副总理,管经济改革。1982年转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推动国防现代。1983年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主持会议。退休后住北京,2000年逝世,享年91岁。他的经历影响外交政策,避免单向付出,转向互利,像后来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