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

霁雾阙任 2025-11-15 17:12:16

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区”的美国航母,2018年,刘永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奖励800万元,没想到他却转身就捐给了母校!     2020年8月3日,刘永坦和妻子冯秉瑞把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00万奖金,全数捐给了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这笔钱,看似一笔数字,其背后却是一段中国雷达发展史和科学精神的浓缩。     刘永坦是新体制雷达的开创者。这部雷达的研发,不是普通科研选择,而是时代的迫切需求,中国的海岸线有一万八千多公里,却长期面临防御盲区。     传统岸基雷达受地球曲率限制,最远只能看到40公里,这让国家在海上防御上有着巨大空白,更别提70年代美军核潜艇在近海巡航,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威慑手段,关键技术被西方封锁,买不来、求不到。     刘永坦1936年生于南京,亲历战乱轰炸,父亲教他“科学救国”,母亲让他背《满江红》。     这些经历和教育告诉他,只有自主研发,才能填补国家安全的空白,1981年,他从英国归国,主动请缨,开始了这个被认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雷达项目。     科研经费少,环境艰苦,连美国和英国都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在他手里成了挑战。     当时只有6人的小团队,在废弃仓库里,用稀缺稿纸,花了10个月手写完成二十多万字的雷达总体方案报告,大家天天写到手指发麻,连鸡蛋都握不住。     刘永坦自己也因此患上严重腰椎间盘突出。实验更辛苦:在荒无人烟的海边,住着简陋房屋,租渔船出海,遇到风浪几乎翻船。     即便如此,团队首要任务仍是保护仪器。国外的高薪工作也向刘永坦抛来橄榄枝,他选择留下:“我们是在为国家筑一面盾牌。”     九年的努力,终于在1990年4月3日见效,山东威海雷达站,屏幕上成功捕捉到远处海上的小光点,从零到一的突破完成了。     这已经是巨大的成就,但刘永坦没有停下。他带着团队埋头继续研究20年,目标是实战可用的全天时、全天候雷达。     年过花甲,他仍亲自爬几十米高的雷达塔排查故障,直到2011年,新体制雷达终于完成实装。     这800万奖金为什么捐给母校?刘永坦没有把它当成个人终极回报,而是让奖金发挥更大价值。     他设立“永瑞基金”,支持电子信息领域的青年人才,确保未来“造盾”的人才链不断。     刘永坦本人也成为精神坐标:住在老旧宿舍,一件衣服穿十几年,但从不吝啬为实验室买设备。他说:“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就是最大的回报。”     这笔捐款的意义,不仅是对科研成果的认可,更是未来创新的启动器,从响应国家需求,到技术突破,再到赋能后人,刘永坦用一生,完成了科研、贡献与传承的闭环。     这不是金钱能衡量的价值,而是一种精神与责任的体现。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澎湃新闻

0 阅读:39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