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宣布突破7nm芯片技术后,作为全球芯片代工巨头的台积电的顶尖工程师杨光磊感慨:“如果大陆没有梁孟松,估计还要停在28nm”。很显然在杨光磊看来,梁孟松带来的“化学反应”实在太厉害了,几乎可以吊打全球最顶尖的芯片工程师,只是碍于中国芯片技术受到欧美国家的制裁,否则很有可能突破到3nm。 杨光磊的感慨不是空穴来风。他和梁孟松早有渊源,两人曾同为台积电 “六骑士” 成员,在芯片制程研发领域并肩作战过。 杨光磊当年主攻良率提升,靠模拟模型预测缺陷,把 90 纳米制程良率从 60% 拉到 95%,而梁孟松则是晶体管优化的核心。 从 1992 年加入台积电起,就跟着导师搞定了铜互联技术,帮公司抢先量产 130 纳米,直接拿下高通、英伟达的大订单。 这段共事经历,让杨光磊比外人更清楚梁孟松的技术实力。 2017 年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时,大陆芯片制程还卡在 28 纳米,与国际顶尖水平差着好几代。 他一来就担任联合 CEO,直接带队向 14 纳米发起冲击,只用两年时间就实现量产,速度快得超出行业预期。 2019 年,基于 14 纳米技术的华为麒麟 710A 芯片成功下线,这是大陆自主高端芯片的重要一步。 更关键的是技术突破的连贯性。 14 纳米量产没多久,梁孟松又推动 N+1 节点研发,这正是 7 纳米技术的基础。 要知道,在没有 EUV 光刻机的情况下,用现有设备实现 7 纳米级制程,相当于用常规工具完成精密手术,难度极大。 但他凭借多年积累的制程优化经验,硬是找到了技术突破口,让大陆在受限的条件下实现了跨越。 这种 “化学反应” 在梁孟松过往的经历中早有体现。 离开台积电后,他曾受邀加入三星,直接带领团队从 28 纳米跳到 14 纳米,2015 年实现量产,还短暂超越了台积电的 16 纳米技术。 当时台积电甚至为此提起诉讼,足以看出他掌握的核心技术有多关键。 加入中芯国际后,梁孟松的付出不止在技术层面。为了支持大陆芯片教育,他把部分薪资捐赠给基金会,还亲自参与技术团队的搭建和培养。 芯片研发不是单靠个人就能成功,他带来的不仅是具体的技术方案,还有整套先进的研发管理思路,让本土团队快速成长起来。 行业里有人算过一笔账,按照正常研发进度,从 28 纳米到 7 纳米至少需要十年以上,而梁孟松用不到八年就走完了这段路。 这背后,是他对晶体管结构、材料特性的极致理解,也是对制程优化路径的精准判断。 杨光磊说他几乎能吊打全球顶尖工程师,或许正是看到了这种化不可能为可能的能力。 杨光磊提到的制裁困境确实存在。受设备限制,大陆目前还难以突破 3 纳米,但 7 纳米的突破已经意义重大。 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对 7 纳米芯片的需求巨大,自主技术的成熟能大大降低对外依赖,这也是梁孟松带来的连锁效应。 现在再看梁孟松的选择,更显关键。当年从台积电离开后,他放弃了更优厚的待遇,选择扎根大陆芯片产业最需要的地方。 这种技术上的 “雪中送炭”,比任何资源投入都来得直接。杨光磊的评价,其实也是行业对他贡献的认可。 7 纳米的突破只是一个开始,梁孟松还在中芯国际推动更先进的制程研发。有人说,他一个人加速了大陆芯片产业十年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