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号,加拿大召开的七国集团外长会议结束了,并且发表了联合声明。   当然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15 07:43:37

11月13号,加拿大召开的七国集团外长会议结束了,并且发表了联合声明。   当然,中国仍是其中的关键词,总共被提到了三次。那么如何评估这份声明当中对中国的表述呢? 声明中第一个关键涉华内容,集中在“建设性稳定关系”这一提法上。声明明确表示,七国集团希望同中国建立建设性且稳定的关系,愿意与中国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   这番表态看似释放了缓和信号,实则与七国集团过往的实际行动存在明显矛盾。   在作出这一表态前,七国集团各国早已在多个领域采取了针对中国的限制措施。美国主导的芯片禁令持续升级,欧洲多个国家相继加强对华投资审查,加拿大自身也在关键矿产领域实施了排他性规则。   七国集团一边宣称要开展“建设性合作”,一边在合作领域设置各种障碍,不断破坏合作基础,这种表态与行动相悖的做法,清晰展现了其虚伪性。   声明中第二个涉华内容,直接展现了施压的立场。声明要求中国停止所谓“支持俄罗斯国防工业”,还就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对中国进行指责。   这些指责缺乏事实依据,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清晰,一直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从未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这一事实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七国集团炒作中国“产能过剩”,本质上是为自身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寻找借口。中国制造业产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构成部分,被其称为“过剩”的产能,实际上为满足全球市场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   七国集团各国则频繁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限制中国产品进口,这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行为,才是扰乱全球贸易秩序的根本原因。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曾指出,七国集团的这类表述,本质是想在地理经济层面构建排他性小圈子,既想遏制中国发展,又不愿放弃自身在对华合作中获得的利益。   第三次涉华内容则直接暴露了七国集团干涉中国内政的意图。声明就东海、南海局势发表不当评论,还在台湾、新疆、西藏、香港等问题上发表错误言论。   这些问题均属于中国内政范畴,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七国集团的相关做法,直接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梳理过往可见,七国集团这种矛盾的表述方式并非首次出现。2023年广岛峰会公报中,就既声称不寻求“脱钩或内转”,又强调推进“去风险化和多元化”;2024年意大利外长会声明中,涉华相关的“关切”表述多达30处,同时又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七国集团内部对中国的认知存在明显分歧。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曾分析,七国集团成员中,美国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遏制态度,部分欧洲国家则希望维持对华经贸合作,这种分歧使得他们只能以矛盾的表述达成最低程度的共识。   这份声明里的双标痕迹也相当明显。他们指责中国“产能过剩”,自己却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搞补贴竞赛;他们炒作南海“危险机动”,却对菲律宾在仁爱礁的挑衅行为视而不见;他们打着“人权”旗号干涉涉疆涉藏问题,却对自身存在的种族歧视、贫富分化等问题避而不谈。   中国青年网的评论就直接点破了,G7这种把世界分成“我们”和“其他人”的做法,本身就是典型的霸权思维。   对于这份充满矛盾和双标的声明,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11月2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就直言,G7既然提出要建立建设性稳定关系,就该用实际行动落实,而不是攻击抹黑中国,同时严正敦促G7停止损害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管好自己的事情。这个回应既点出了声明的虚伪性,也划出了中方的底线。 其实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份声明也反映出当前国际格局的深层变化。   G7作为曾经的全球治理核心力量,如今已经难以形成统一的对华战略,只能靠这种矛盾的表述维持表面一致。   他们既离不开中国在气候治理、公共卫生等全球议题上的合作,又放不下遏制中国发展的冷战思维,这种内在的撕裂会让他们的对华政策越来越摇摆。   未来G7会不会把声明里的狠话变成实际行动,还要看他们内部的协调情况。但有一点很清楚,中国不会因为这份声明就改变自己的发展路径,更不会在核心利益问题上让步。   如果G7真的想搞“建设性合作”,就得拿出诚意,停止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停止把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如果他们执意要走打压遏制的老路,中方也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捍卫自身利益。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