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缓解财政压力,转变为有偿交易谋利:特朗普称美国对乌相关援助已达3500亿美元,觉得美国遭“剥削”。这笔巨额无偿投入没带来明确收益,且援乌资金去向不明引发信任危机。他不想让美国独自承担成本,遂停止无偿援助,转而让乌克兰通过北约购买美国武器,既让美国军工复合体获利,还能尝试收回前期投入,把之前的单向付出转为能获利的军火交易。 2. 迎合国内民意,助力自身政治博弈:特朗普的支持者认同“美国优先”,对巨额资金外流到乌克兰十分不满,不少声音质疑这些钱该用于改善美国国内基建和社保。在选举周期里,停援能精准迎合选民的不满情绪,巩固自身支持率;同时他借停援批评前任政府的非理性投入,塑造强硬人设,打击政治对手,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 3. 施压欧洲盟友,强化对北约的主导:特朗普一直不满欧洲国家在对乌援助中“搭便车”,认为欧洲面临的安全威胁更直接,但其累计援乌总额远不足美国的三分之一。此次让北约承接对乌武器供应,既能强迫欧洲盟友承担更多对乌成本,还能借向北约出售武器把控核心环节,进一步绑定北约与自身利益,强化美国在北约中的主导地位。 4. 调整全球战略,聚焦核心竞争方向:特朗普担忧俄乌冲突升级引发美俄直接对抗,停援可推动冲突降温,降低这种风险。同时这一举措能把美国从欧洲战场的消耗中抽离出来,减少资源与精力的分散,从而让美国集中资源投向印太地区,聚焦该区域的核心战略竞争,契合其全球战略调整的深层需求。 5. 不满美乌单向关系,因合作破裂失去援助动力:2025年2月美乌领导人会晤不欢而散,原计划的矿产合作协议没能达成。在特朗普政府看来,乌克兰一边不愿让出核心利益做实质性让利,一边还持续索要无条件安全保障,这种单向付出的关系难以维系,这也成为推动其停援的重要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