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第一个向俄罗斯“开重炮”的国家。不是美国,也不是日本。而是一个被打趴下8

红楼背疏影 2025-11-13 16:12:15

[炸弹]第一个向俄罗斯“开重炮”的国家。不是美国,也不是日本。而是一个被打趴下80多年的国家。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11月8日报道,德国联合行动司令部司令亚历山大·索尔弗兰克中将表示,柏林已做好与莫斯科开战的准备,并随时准备协助向俄罗斯边境部署80万北约部队。 回溯八十余年前的历史,1941年希特勒发动对苏进攻,精锐的中央集团军群一度兵临莫斯科近郊,最终因寒冬与苏军反击溃败,1945年柏林被攻克后德国宣告投降。 从战败国到公开宣称“做好对俄开战准备”,德国的立场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从表态者的身份来看,亚历山大·索尔弗兰克现任德国联合行动司令部司令,该部门承担德军跨军种作战统筹职能,其言论具有德军高层立场的代表性。 但“做好开战准备”的表述与实际作战能力存在本质区别,德国的真实军事实力需通过具体数据客观评估。 据德国国防部2025年军力报告显示,德军现有总兵力约18.5万人,其中陆军仅8.3万人,可即时部署的“豹2”系列主战坦克不足200辆;而俄罗斯西部军区单独部署的坦克数量就超过1200辆。装备完好率数据更凸显差距,德军去年统计显示“豹2”坦克出勤率仅65%,战斗机可升空率不足50%。 关于“协助部署80万北约部队”的表述,看似规模庞大,实则可行性极低。北约东翼现有驻军约30万人,若要扩充至80万,需从美国、加拿大及南欧国家大规模调兵,后勤补给将主要依赖德国本土交通网络。 德国铁路系统运力不足问题已在对乌援助中显现,2024年曾因运力短缺延误援助物资运输,大规模兵力投送的后勤压力可见一斑。 德国此次表态的背后,存在三重核心驱动力。 其一为军费投入提升,2025年德国国防预算达890亿欧元,占GDP的2.2%,首次超过北约2%的要求标准,其中110亿欧元专项用于对乌军事援助,同时采购了F-35战斗机与“爱国者”防空系统。 其二为北约框架的背书,美国政府虽秉持“美国优先”理念,但持续施压欧洲国家提升军力,德国的表态可视为对美方诉求的回应。 其三为地缘政治诉求,两德统一后德国寻求提升欧洲话语权,对俄强硬的立场有助于快速增强其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力。 1985年苏联在东德部署SS-20导弹时,西德的应对方式是联合美国实施核威慑,从未公开宣称“做好开战准备”。当前德国立场转变,本质是基于俄罗斯深陷俄乌冲突的判断,但这一认知可能存在战略误判风险。 俄罗斯的回应则保持克制,未如应对美国般强硬反怼,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仅表示“建议德军中将重温二战历史”。 2024年俄罗斯西部军区曾在加里宁格勒举行实弹演习,出动3个装甲师实施针对性演练,而德军仅派遣侦察机进行观测,未开展对应军事行动。 能源与原料供应是德国最核心的军事短板,尽管2022年后德国逐步降低对俄天然气依赖,但2025年数据显示,其化工行业30%的原料仍来自俄罗斯,而军工生产对化工原料存在刚性需求。 若冲突升级,俄罗斯切断原料供应将直接导致德国炮弹、炸药等军工产品生产停滞,这一风险较兵力不足更为致命。 德国军工产能不足的问题同样突出。2024年德国向乌克兰提供50万发155毫米炮弹后,自身库存告急,直至2025年才恢复至30万发库存水平。 对比历史数据,二战时期德国巅峰阶段月均炮弹产量达200万发,当前产能差距显著。即便通过政府补贴推动扩产,仅莱茵金属公司炮弹生产线扩建就投入12亿欧元,且需至2026年才能形成规模产能。 北约内部对德国的立场存在差异化态度。美国表面表示支持,实则采取风险管控措施。担忧德国的强硬立场引发俄罗斯直接反制,导致美国被动卷入冲突,2025年已将驻德美军两个装甲旅中的一个调至波兰,减少驻德重型装备部署。 法国的应对方式可作为对比参照。法国总统马克龙同样主张提升欧洲军力,但明确反对“直接对俄宣战”的表述,转而通过深化与东欧国家防务合作强化影响力,2025年与波兰举行联合军演但未释放对俄强硬信号。 回归事件本质,德国的强硬表态是“借北约框架之势,强化自身立场”的战略选择。依托北约背书释放对俄强硬信号,既可回应美国诉求,又能提升欧洲话语权,同时服务于国内选举政治。 但军事对抗的核心是实力比拼,80万北约部队部署缺乏现实可行性,德军18.5万兵力与装备完好率不足的现状,决定其不具备与俄罗斯直接对抗的实力基础。 历史层面,德国两次对俄(苏)作战均以惨败告终,当前的强硬立场若转化为实际行动,将面临极高战略风险。 这一事件揭示,分析国际军事动态需超越表面立场表述,立足军力数据、后勤保障、产业基础等核心要素开展研判,军事对抗的最终胜负取决于实力而非言辞。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德军司令:柏林已做好“开战准备” 2025-11-11 00:10·环球时报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