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男子结婚找老同学订了8箱五粮液,说好没喝完可以按原价退回。但是他把喝剩下的6箱退回去时,老同学却“反悔”了!老同学:“退的太多了,而且每箱都拆过了,怎么按照原价退?” “我结婚大概要摆20桌,每桌一瓶五粮液,准备订8箱,万一不够还能应急。”陈凯特意约李伟出来吃饭,当面说清需求,还特意问了退酒的事,“婚礼用酒说不准能喝多少,没喝完的能不能按原价退?”李伟当时拍着胸脯保证:“你放心,咱这关系,别说没喝完,就算拆了箱,只要酒没少、没变质,我都按原价给你退,绝对不赚你这份冤枉钱。”有了老同学这句话,陈凯心里踏实了,当场转了8箱五粮液的全款48000元(每箱6000元),连书面合同都没要,全凭多年的同学情信任。 婚礼当天,陈凯让亲戚帮忙拆酒,因为要分送到各个餐桌,8箱酒都拆开了外包装,但每瓶酒都完好无损,最后只喝了2箱,剩下的6箱整整齐齐摆在储藏室,瓶身连灰尘都没沾。婚礼结束后,陈凯第一时间联系李伟,说要把6箱酒退了,还特意拍了视频发给对方,证明酒都没动过。一开始李伟还挺爽快,说“你先放着,等我店里不忙了就来取”,可等陈凯把6箱酒送到李伟的烟酒店,对方的态度却突然变了。 “小陈,你这退的也太多了吧,8箱退6箱,我这酒一时半会儿也卖不出去。”李伟围着酒箱转了两圈,又翻了翻拆开的外包装,皱着眉头说,“而且每箱都拆过了,包装不完整,我怎么按原价退给你?要是整箱没拆,我二话不说就给你退了,现在这样我再卖也得折价,最多给你按每箱5000元退。”陈凯当场就懵了,这跟当初说的完全不一样,“当初你明明说拆了箱也能退,只要酒没少,现在怎么又说包装的问题?” 两人在店里吵了起来,周围的顾客都围过来看热闹。陈凯拿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里面清晰地记着李伟说“拆了箱也能退”的承诺,可李伟却辩解:“我当时以为你最多退个一两箱,哪想到退6箱?这么多拆封的酒,我压在手里就是库存,损失得我承担啊。”陈凯觉得委屈又气愤,自己当初是出于信任才找老同学订酒,没签合同就是信他的人品,现在对方却因为退的多就反悔,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 “我结婚用酒,肯定得拆箱分发给各桌,总不能让客人自己拆箱吧?”陈凯越说越激动,“而且这6箱酒都是完好的,瓶身没磕碰、没开封,除了外包装拆了,跟新的没区别,你怎么就不能按原价退?”可李伟就是不肯松口,坚持说“退太多、拆过了”,最多只能补4万元,剩下的8000元让陈凯自己承担。 陈凯没办法,只能先把酒拉回去,之后又找了几个共同的老同学调解。有同学劝李伟:“当初承诺了就该兑现,同学之间讲究的是诚信,别因为这点钱伤了感情。”也有同学劝陈凯:“实在不行少退点,毕竟拆了箱,大家各退一步。”可陈凯觉得不是钱的问题,是被信任的人辜负了,“我差这8000元吗?我气的是他说话不算数,把同学情当儿戏。” 其实,这事从法律角度看,李伟的反悔根本站不住脚。根据《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陈凯和李伟之间的口头约定明确“没喝完可按原价退”,且未限定退酒数量和是否拆箱,只要退回的酒未变质、未损坏,李伟就应当履行承诺。浙江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也表示,口头约定同样具有法律效力,陈凯保留的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送酒视频等,都能作为维权证据,若协商不成,可通过诉讼要求李伟按原价退款。 网友们得知此事后,议论纷纷。有人说:“这老同学太不地道了,承诺了就该做到,拆箱又不影响饮用,明显是想赚差价。”也有人说:“8箱退6箱确实有点多,陈凯当初是不是该预估一下用量?”但更多人认同“诚信为本”:“做生意最讲究诚信,尤其是老同学之间,失去信任比损失钱更可怕。”还有开烟酒店的网友留言:“我们行业里确实有未开封可退的惯例,但如果提前承诺了拆箱也能退,就该履行,不然砸的是自己的招牌。” 陈凯后来表示,他已经和李伟沟通了好几次,对方还是不肯让步,他打算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我不是非要争这8000元,就是想讨个公道,让他知道说话要算数,诚信不能当摆设。”这件事也给很多人提了个醒:不管是同学朋友,还是商业往来,涉及金钱的约定最好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口头约定引发纠纷;而作为承诺方,更该守住诚信底线,一时的利益得失,远比不了长久的信誉和情谊。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也是商业经营的生命线。一句随口的承诺,可能承载着别人的信任,一旦反悔,伤害的不仅是对方的利益,更是彼此之间最珍贵的情感。希望李伟能早日醒悟,履行当初的约定,也希望更多人能从这件事中明白,诚信不分大小,承诺必须兑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