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得数那个让不少准备买房的人精神一振的消息 —— 国家这次是真下了决心,要对楼市动一场 “大手术”,而这场改革的核心就四个字:现房销售。 之前大家买房,大多得盯着期房,付了钱还得等上两三年才能交房,中间还可能遇到开发商停工、烂尾的风险,现在现房销售提上日程,意味着以后买房能 “看得见、摸得着”,不少网友都感慨 “终于不用再为‘画饼’的房子揪心了”。 要搞明白这场 “大手术” 的分量,得先说说过去期房模式的痛点。这些年,期房一直是楼市的主流销售方式,开发商拿地后先卖房筹钱,再用购房者的预付款去盖房,这种模式下,购房者相当于 “提前买单”,却要承担不少风险。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烂尾楼问题 ——2023 年全国就有超过 200 个楼盘因为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停工,不少家庭付了首付、背了房贷,却迟迟拿不到房子,有的甚至还得一边还贷款一边租房子住。 还有房屋质量问题,期房销售时只能看样板间,等交房时才发现墙面开裂、漏水、户型与宣传不符等问题,维权起来也格外麻烦。除此之外,期房的 “公摊面积模糊”“配套设施缩水” 也是常见问题,比如开发商宣传时说会建幼儿园、商业街,结果交房时要么没兑现,要么品质大打折扣,购房者却没太多办法。 这次推进现房销售,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想法,之前已经有多个城市做过试点。早在 2022 年,安徽合肥、广东深圳就开始在部分地块要求 “竞地价 + 竞现房销售比例”,比如深圳龙华区一块住宅用地,明确要求 100% 现房销售,开发商得把房子盖好、通过验收后才能对外出售。 从试点情况来看,效果还不错 —— 深圳那个现房项目开盘时,吸引了不少购房者,因为能实地看房,大家对房屋质量、小区环境心里更有底,开盘当天去化率就达到了 80%。 今年年初,山东济南、浙江杭州也扩大了现房销售试点范围,济南要求二环内新出让的住宅用地全部采用现房销售,杭州则规定房企拿地时若溢价率超过 15%,就得按现房销售标准开发。这些试点案例,也为全国推进现房销售提供了不少经验。 现在国家层面明确推进现房销售,各地也在加快出台具体政策。比如北京在 10 月底发布的楼市新政里,明确提出 “2024 年起,五环内新出让住宅用地全面实行现房销售”,还要求开发商在销售现场公示房屋实测面积、公摊细节、配套设施建设进度,让购房者看得明明白白。 房企的反应也很受关注。对于实力强的大型房企来说,现房销售虽然会增加资金压力(需要自己先垫钱盖房),但也能提升品牌口碑 —— 万科就已经在全国 12 个城市推出了现房项目,还专门组建了 “现房开发团队”,确保工程质量和交房进度。 不过对中小房企来说,压力就比较大了,不少中小房企原本靠期房回款维持资金周转,现在要做现房销售,得先找钱盖房,部分资金紧张的房企已经开始转让项目股权,或者与大型房企合作开发,以应对政策调整。 有行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已有超过 50 家中小房企通过合作开发的方式参与现房项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30%。 购房者的态度更是积极。在北京朝阳区一个现房销售项目的售楼处,周末来看房的人络绎不绝,不少人都是带着家人实地考察 —— 有的敲敲墙面检查隔音,有的去阳台看采光,还有的专门查看水电管道的铺设情况。 准备买房的张先生说:“之前看过期房,样板间装得漂亮,可心里总没底,现在看现房,房子怎么样一目了然,买着踏实。” 除了普通购房者,不少刚需群体也觉得现房销售更友好,比如刚结婚的李女士,之前担心期房交房晚影响孩子上学,现在计划买一套现房,“今年买明年就能住,不用再等那么久”。 不过,现房销售推进过程中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部分城市出现了 “现房房价略高” 的情况,因为开发商垫资成本增加,可能会适当提高售价,对此,多地已经出台了指导价机制,要求现房项目售价不得超过同区域期房均价的 10%,避免房价大幅上涨。 还有人担心现房供应不足,毕竟从拿地到盖成现房需要时间,对此,住建部在 11 月初的会议上提到,会通过 “加快土地供应节奏”“优化审批流程” 等方式,确保现房项目能快速落地,满足购房者需求。 总体来看,推进现房销售这场楼市 “大手术”,不仅能解决购房者的后顾之忧,也能倒逼房企提升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能力,让楼市发展更健康。随着政策逐步落地,未来大家买房可能会越来越省心,不用再为 “期房变烂尾”“质量不达标” 焦虑,这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正向调整。 信息来源:新华网:多城推进现房销售 楼市进入 “现房时代” 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