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05 09:12:08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韩国刚从日本殖民里走出来,民族情绪特别高涨,一门心思想搞 “语言纯净”,觉得汉字是外来的,要丢开才能算真正的独立国家。   1948年,刚成立的韩国政府就动了真格,出台法律说公文必须全用表音字,就只有附加条款里允许汉字和表音字一起用。这政策看着软乎乎的,其实是给后来彻底丢汉字铺好了路。   朝鲜战争一打起来,丢汉字的事儿更是提了速。那时候好多参军的年轻人看不懂混着汉字的教科书,连军事训练和命令传达都受影响,韩国军方借着这由头,在军队里搞纯表音字,后来这套法子又慢慢用到了民间教育上。   真正让汉字在韩国遭了大麻烦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朴正熙当政的时候。1968年,朴正熙政府直接下令,公文里绝对不能用汉字,紧接着又把中小学课本里的汉字全删光了。   为了让政策落地,政府还在媒体、出版这些地方划了红线,公共场合压根不许出现汉字。   这么一套操作下来,汉字在韩国传承的路子基本断了,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韩国人,大多只学过谚文,大家都叫他们“表音字一代”。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牵头搞丢汉字这事儿的核心人物,自己反倒满肚子汉字墨水。   第一任总统李承晚年轻时候还中过秀才,不仅汉诗写得工整,书法也有模有样。就连硬推纯韩文教育的朴正熙,私下里也总用汉字给朋友题字。   这些被汉字文化泡大的决策者,偏偏亲手把汉字推到了边上,这种拧巴劲儿的背后,是当时韩国急着摆脱文化依附、想立住自己民族身份的心思。   巴菲特说的“不聪明”,等政策推行几十年后,麻烦事儿就全冒出来了。最直接的就是意思搅和不清——谚文是表音的,本身不表意思,可韩语里好多词发音一样意思不同,没了汉字标注,歧义就成了常事儿。   比如“감정”这个音,既能说“感情”,也能说“鉴定”;“기회”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机缘”。日常聊天还行,靠上下文能猜个大概,可到了法律、医疗这种较真的领域,就容易出大问题。   有报道说,韩国曾有医生把“肝炎”和“肾炎”的韩文发音搞混,给病人误诊了;律师写合同,也总因为词的意思说不清闹纠纷,法院判案的时候,甚至得找语言专家来解读文件。   文化传承断了线,更让韩国陷入了尴尬。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做过调查,结果显示65%的二十多岁年轻人,压根看不懂国宝级的《朝鲜王朝实录》——这部记着王朝历史的核心典籍,80%都是用汉字写的。   除了老典籍,韩国年轻人连祖宗留下的族谱、书信都看不懂,有民调说85%的中学生都表示,爷爷奶奶手写的信,他们根本读不明白。   《三国遗事》《东医宝鉴》这些韩国的文化宝贝,现在得靠中文或日文译本才能看懂,这种丢了文化根儿的难受劲儿,正在年轻人里蔓延。   更讽刺的是,就算推了几十年纯韩文,韩国社会压根没法跟汉字彻底撇清关系。   好多人名、地名的韩文发音一模一样,韩国身份证上不得不标上汉字区分——比如“金民洙”“金敏秀”“金旼洙”,发音都一样,全靠汉字才能分清是谁。   在法律、学术这些专业领域,汉字更是缺不了,法律条文、学术论文里的关键术语,只用韩文说很容易闹歧义,所以干这行的人,必须得懂点汉字。   老百姓的不满和实际需求,逼着韩国政府再琢磨琢磨汉字政策。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学界和文化界喊得厉害,韩国政府才慢慢松了口,先恢复了中学的汉字教育,把1800个基础汉字定为必学内容。   2005年,韩国政府干脆废了《韩文专用法》,弄了个《推动汉字并用方案》,说公务文件、交通标志这些公共地方,都可以重新标汉字。这政策一改,等于变相认了输——过去半个世纪丢汉字的路,走歪了。   现在的韩国,汉字正慢慢回到大家的视线里。从2019年开始,韩国小学五六年级的课本上,汉字旁边会标上读音和意思;高考语文也加了认汉字的题;电视台播新闻时,关键词旁边会标上汉字注音;三星、现代这些大公司招人,也把懂不懂汉字当成重要参考。   盖洛普2014年的民调显示,一半以上的韩国人觉得不懂汉字生活不方便,67%的人赞成学校搞汉韩双语教育。   韩国国立国语研究院统计过,韩语里70%以上的词都来自汉字;日本早稻田大学更研究发现,韩语里常用的词,85%都源自中古汉语,语义结构和北京官话的相似度高达0.82。   这组数据说透了一个实在话:韩语的底子,本来就扎在汉字文化里,硬要把俩拆开,跟给自己的文化动刀子没啥区别。

0 阅读:91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