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抗日名将孙立人的次子孙天平,正式向大陆方面递交申请,希望能将父亲的遗骨从台湾迁回安徽故里,让这位漂泊多年的老将军落叶归根。 孙天平这个请求,真不是一时脑袋发热的想法。早在 2010 年前后,他就多次在公开场合提过父亲的遗愿。 那时候他接受媒体采访,还特意说起父亲晚年的一个习惯:常常对着安徽庐江老家的方向发呆,嘴里反复念叨 “该回去了”。 这话孙天平记了几十年,从年轻到现在,就没放下过帮父亲了却心愿的念头。 要聊这事儿,得先说说孙立人将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可不是历史书里随便一笔带过的将领,是实打实从抗日战场上拼出来的 “猛将”。 最出名的要数 1942 年的仁安羌大捷,那仗打得有多提气? 当时日军把英国陆军第 1 师团团围在缅甸仁安羌,英军弹尽粮绝,连饮水都快断了,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孙立人带着新 38 师的 113 团,就一千多号人,顶着日军的炮火硬冲防线。 最后不光把 7000 多名英军救了出来,还顺带救了 200 多名美国传教士和战地记者。 这仗打完,他在国际上都出了名,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专门给他颁了 “帝国司令勋章”,这在当时的中国将领里,可是极少数能拿到的荣誉。 可这位抗日英雄的晚年,过得并不顺。 1949 年后他去了台湾,原本想着继续为军队做事,没成想 1955 年因为所谓的 “孙立人兵变案” 被软禁。 这一禁,就是整整 33 年,直到 1988 年才恢复自由。 哪怕被软禁的那些年,他也没忘了老家庐江。家里一直摆着从大陆带过去的老照片,照片上是老家的房子和村口的老槐树。 逢年过节,他都会对着照片敬杯酒,跟家人说 “等将来,一定要把我送回去”。 1990 年孙立人去世的时候,还特意拉着孙天平的手叮嘱:“遗骨先暂存在台湾,什么时候能回家了,别忘了把我迁回去。” 这句话,成了孙家几代人的牵挂。 现在孙天平提这个申请,早就不只是孙家的家事了,更牵着两岸无数人的心。 这些年,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对孙立人的纪念就没断过。 安徽庐江早在 2005 年就专门修复了他的故居,还建了小型的纪念馆,里面摆着他当年用过的军帽、书信,还有仁安羌大捷的战报复印件。 其实这事儿背后,藏着两岸最朴素的情感 —— 对英雄的尊重,对 “根” 的牵挂。 这些年两岸关系有起有伏,但民间对共同历史记忆的珍视,从来没变过。 就像孙立人当年打仗,是为了整个国家,不分地域;现在大家盼着他回家,也是因为认可他是两岸共有的英雄,不分两岸。 有位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说过,孙立人遗骨迁回大陆,不只是简单的 “叶落归根”,更像是两岸一起守护历史记忆的象征。 毕竟,抗日那段历史是两岸共同的经历,英雄也是两岸共同的财富。 让老将军回到故乡,就是让这段历史更完整,也让两岸人心里的那份共同记忆,能更牢地连在一起。 现在大家都在等着消息,盼着老将军能早点回到庐江。 想想那一天要是真来了,庐江的乡亲会去路口迎接,台湾的老兵后代可能也会来送最后一程,两岸的人一起帮老将军了却心愿,多好。 老将军漂泊这么多年,也该回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