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已经94岁的蒋妙月,向中央提出,说想去台湾,去见一见蒋介石,毛主席指示:“好好安排一下,礼送入台吧!” 北京那边儿消息传开,说是毛主席亲口说了句“好好安排一下,礼送入台”,当时听着没什么大动静,可这话说出来,谁都懂分量有多重,里面藏着几十年都难得一见的温情,这事儿的主角不是什么大官,也不是风云人物,就是个老太太。 蒋妙月,九十四岁了,耳朵不灵光,走路要人扶着,名字都没几个人晓得,可她那年去了趟台湾,让蒋介石眼睛都红了,在大陆这边,她是战后头一个被准许去台湾看亲人的,这事儿没登报,算是历史上被压在箱底的一段,今天拿出来看,不算惊天动地,但咂摸咂摸,全是味道。 老太太自己说要去台湾,那年头都快一百岁了,毛主席没半点含糊,直接批了,就八个字,安排妥当,礼送入台,这气魄,没找理由,也没猜忌,心里清楚得很,她不是去捣乱的,也不是搞投诚的,更不是什么间谍,就是单纯想见见家里人,没掺杂别的想法,到了这份上,亲情比天大。 要说蒋妙月这关系,她是蒋介石他爹的堂妹,又嫁给了蒋介石继母的哥哥,按老家辈分算,既是堂姑妈,又算半个舅妈,都在宁波那地界儿,蒋家住得不远,打小就跟介石哥熟,一九六三年,老太太提出来想去台湾看看侄子,底下人一听就蒙了,那会儿两岸剑拔弩张,消息都封死了,信都寄不出去,还能送个大活人过去见对岸的头头,这事谁敢想,老人家这身子骨,万一路上出点什么岔子,这责任谁背。 毛主席批示下得快,没多余的话,张嘴就是安排好,要礼送,中央那边立马就动起来了,先是全身检查,保证老太太身体能扛得住这趟折腾,又派了专人陪着,吃住看病都想得周周到到,还特地给她带上了宁波年糕、绍兴黄酒,老太太捧着那坛酒,眼圈一下子就湿了,都是家乡的味儿,心里头全是念想,这些事儿没见报,也没人到处说,就在北京一个出口悄悄地办了,这不光是让一个老人圆了梦,也是一个国家在小事上露出的那份体面和人情味儿。 那会儿去台湾可没有直达的飞机,得从北京先到广州,再绕道香港,最后才能飞台北,一趟下来三四天,老太太在香港机场等着的时候,手里就捏着一张合影,是她年轻时候跟蒋介石照的,她就指着照片给陪同的人看,嘴里念叨着那时候多精神,脾气也急,谁想到后来跑那么老远,话也说不利索了,可脑子清楚,还记得小时候蒋介石在她家吃饭的样儿,也记得蒋母过世那会儿蒋介石哭红了眼,这些都是一家人的记忆,不是普通亲戚能有的,是陪着走过人生重要坎儿的家人,不管后来各自站哪边,那份情还在。 台北松山机场那天,蒋介石让人早早就在那儿等着了,他自个儿平时都是一副戒备冷峻的样子,那天却没绷住,老太太刚下飞机,蒋介石自己就快步迎上去扶着她,嗓子都带点抖,眼角也是红的,嘴里说着姑妈怎么来了,这么远的路,辛苦了,蒋妙月就盯着他的手看,说我再不来,怕是就见不着你了,家乡都好,你自个儿也多保重,没多的话,没劝什么也没骂什么,更没一点政治味儿,就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看自己最亲的那个孩子,现场一个记者都没有,台湾报纸也没提一个字,可他身边的人都说,头一回看见蒋介石把对岸那俩字放下,心里头只剩下家人。 这趟行程有没有别的意思,好些年后还有人猜是不是搞什么统战,可实际上从头到尾没提过统一,也没搞过宣传,老太太去台湾,就是想了却一个念想,毛主席那句礼送入台,对老人是情分,对外面是道理,分歧再大,也不能把老人见亲人的路给堵死,人情味盖过政治味的时候不多,一九六三年那个春天算是一回,那时候中国刚从最苦的日子里缓过来,就这么个小小的请求,中央不仅点了头还全程护送,照顾得没话说。 这说是人情,其实也是一个国家的底气,不是谁都有这个胆量这么干的,她不是什么大人物,也不是烈士家属,更不是什么间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想看看小时候喂过饭的介石哥,就这么一趟,给两岸之间留下了一种可能,就算隔着海,就算互相看不顺眼,总还有个柔软的地方,能放得下人情。 毛主席那句礼送入台,就是把家里的事当家里的事办,把人情当人情看,今天对立越是厉害,这种事反倒越值得记住,她就用一张机票,一句话,一趟远门,证明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两岸之间不一定非得靠嘴皮子打仗,有时候,一个老太太就能把那根断了的线给重新接上。
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将军在临刑前这样对蒋经国说:“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做?因为蒋先生的
【4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