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英、法、德、意、加等14国,欧盟、欧洲理事会等17方,发联合声明!这个迹象很危险,欧洲很可能要腾出手来和老美一起制衡中国了。 这份联合声明虽然没有直白地喊出 “制衡中国” 的口号,但字里行间的指向性很明确。结合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来看,欧洲的姿态确实在发生变化。 就在 10 月下旬,欧盟刚在对俄第 19 轮制裁中,以 “协助规避制裁” 为由把 12 家中国内地及香港实体列入黑名单,这还是欧盟第一次在对俄制裁里系统性针对中企,被中方斥为 “莫须有指控”。 更巧的是,原定于 10 月 26 日访华的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突然推迟行程,对外宣称 “未能安排足够会谈”,可明眼人都清楚,这和他之前在台海问题上的模糊表态脱不了关系,本质上是想在安全议题上迎合美国,又不想丢了对华经贸利益的纠结表现。 欧洲敢摆出这样的姿态,和美国的推波助澜分不开。特朗普 2.0 时期,欧洲被迫将 5% 的 GDP 投入北约防务,还得承担无回报的关税,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对美国的依赖。8 月份美欧刚签的贸易 “框架协议”,更是把欧洲接受美国经济主导的局面给法律化了。 在这种背景下,14 国 17 方的联合声明更像是对美国的 “表态”,毕竟老美一直在推动盟友形成对华 “议题联盟”,而欧洲在半导体出口管制、5G 限制这些领域,早就开始效仿美国的对华政策了。 但欧洲的底气其实很虚,这种 “抱团” 更像是外强中干的表演。欧盟自己都承认,花了六年时间构建针对中国的指控,到最后却陷入了战略瘫痪。冯德莱恩 2025 年的盟情咨文里几乎没提中国,这种突然的沉默不是谨慎,而是认输。 毕竟欧洲从太阳能电池板到药品都依赖中国,2024 年中欧货物贸易额都达到 7320 亿欧元,德国汽车、法国奢侈品离了中国市场根本不行。 就拿稀土来说,欧盟 80% 的稀土进口靠中国,而中国掌握着全球 80% 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欧盟就算和澳大利亚合作建冶炼厂,2028 年才能投产,短期内根本没法替代。 更关键的是,欧洲内部根本不是铁板一块。成员国的议程相互冲突:德国、西班牙拼命吸引中国投资,立陶宛却在台湾问题上故意挑衅,法国喊着 “战略自主”,匈牙利、斯洛伐克却紧紧抱着 “一带一路” 项目不放。 到 2025 年,整个欧盟也只有六个国家制定了正式的对华战略,其余国家全是跟着感觉走。这次联合声明里,表面上看参与方不少,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真正愿意拿出实际行动的没几个,匈牙利就明确反对过度对抗,这种分歧注定了欧洲很难形成真正的统一战线。 可即便如此,14 国 17 方联手发声的信号依然危险。欧洲正试图用 “去风险” 这个含糊的口号当遮羞布,一边说着 “不是脱钩”,一边却在搞关税壁垒、投资审查。 法国总统马克龙都公开呼吁对中国稀土管制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要是这法案真启动,欧盟可能对中国电动车、光伏加征高额关税,甚至限制半导体技术出口。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想打 “零成本的仗”,既想在利益上压榨中国,又不想承担对抗的后果。 美欧的这种 “协调”,本质上是把欧洲绑上美国的战车。美国一边逼着欧盟对华施压,自己却通过 MP Materials 等企业继续和中国做稀土生意,典型的双重标准。 而欧洲为了向美国表忠心,不惜牺牲中企利益,可他们忘了,中国手里的反制牌也不少。要是真的激化矛盾,中方完全可以收紧稀土出口审批,限制进口欧洲汽车、奢侈品,最后受损的还是欧洲自己的产业。 从冯德莱恩这几年的态度转变就能看清欧洲的尴尬:2023 年还在谴责中国电动车 “有补贴”,2024 年搞关税禁令,到 2025 年却连提都不敢提中国了。 这种摇摆暴露了欧洲的致命问题 ——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可现在跟着美国搞联合声明,试图制衡中国,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境地。毕竟在地缘政治里,找不到方向的一方,注定只能成为别人的棋子。 信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