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0%关

烟雨评社 2025-10-29 11:34:55

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0%关税的计划美国方面已经不再考虑,因为中美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磋商得非常成功。 先得说说这 100% 关税计划当初有多 “吓人”。今年 8 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放出消息,要对中国出口美国的电子设备、机械零件、纺织品等 2000 多项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直接从之前的 25% 飙升到 100%,生效时间定在 11 月 1 日。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涉及的商品总额超过 3000 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近三分之一。当时美国给出的理由是 “中国不公平竞争”“技术转让不合理”,可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是美国想通过高关税逼中国在贸易谈判中让步,同时保护本土产业。 但这计划刚公布,美国国内就先乱了套。首当其冲的是零售商和进口商,比如沃尔玛、亚马逊这些大公司,中国产的家电、玩具、服装占了他们商品库存的 40% 以上,要是加征 100% 关税,这些商品的成本就得翻倍,最后要么涨价让消费者买单,要么自己承担亏损。 9 月中旬,美国零售商协会直接组织了 500 多家企业给白宫写信,警告说 “100% 关税会让美国通胀反弹”,还列举了数据 ——2018 年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消费者为中国商品多花了 500 亿美元,这次要是实施,每年额外支出会超过 1200 亿美元。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制造业的反对声。美国汽车、电子等行业早就和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比如苹果的 iPhone 组装依赖中国工厂,特斯拉的电池原材料从中国进口,通用汽车的不少零部件也得从中国采购。 要是加征高关税,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大幅上升,要么被迫转移生产线(可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替代产能),要么就得裁员减产。 10 月初,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开表态,说 “关税是给美国车企上的‘惩罚税’”,福特、通用还联合起来游说国会,反对这一计划。连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都站出来反对,毕竟中国是美国半导体最大的消费市场,真闹僵了,美国芯片企业的订单也会受影响。 这次在马来西亚的磋商,其实就是给双方一个 “台阶下”。磋商地点选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避开了中美本土,氛围相对轻松,主要讨论的是三个核心问题:关税减免、供应链稳定、市场准入。 中方明确表示,高关税不符合双方利益,只会加剧全球供应链混乱,要是美国取消加税计划,中国可以在农产品进口、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做出适度让步;美方则更关心中国能不能保障稀土、锂电池等关键物资的供应,同时希望中国扩大对美服务贸易开放。 最后双方达成的共识虽然没公开细节,但从贝森特的表态能看出,美国肯定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好处”,比如中国承诺增加对美大豆、玉米的进口,同时保障半导体原材料的稳定出口。 还有个关键因素是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明年就是美国大选,现任政府不想因为关税问题导致通胀反弹、失业率上升,影响选票。 目前美国通胀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核心通胀依然高于目标水平,要是 100% 关税落地,服装、家电等日常商品价格会再次上涨,普通民众的不满情绪会加剧。而且农业州是共和党的传统票仓,中国增加对美农产品进口,能安抚这些州的选民,对现任政府来说也是 “政治加分项”。 贝森特说磋商 “非常成功”,其实是双方利益权衡后的结果。美国取消高关税,避免了国内产业受损和通胀反弹;中国则通过谈判缓解了经贸压力,稳定了对美出口。 这也说明,在全球化时代,中美经贸早已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抗没有赢家,合作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接下来,双方大概率还会在经贸领域保持沟通,毕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逐步解决,但至少短期内,高关税的 “警报” 已经解除,这对中美企业和全球经济来说,都是个好消息。 总体来说双方都比较满意,更何况,美方其实非常清楚,全面对抗只会两败俱伤,无法避免与中方的贸易往来,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和关键矿产已经成为了美方无法克服的难题。 信源:新浪财经

0 阅读:25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