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媒体人痛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他以为他可以对中国指手画脚,满嘴跑火车的谈论人家的问题,但是他却忘了,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还会听德国发号施令了。他本想去中国访问,说是要去振兴德国经济,但是没人愿意见他。这对瓦德富尔来说简直是外交上的一记耳光,是一场灾难,对德国政府来说也是。 德外长访华吃闭门羹终于醒悟,不到48小时,这位外长立刻对媒体改口,高调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连德国民众都调侃:早该摆正位置了 先得说说瓦德富尔为啥会被骂 “满嘴跑火车”。这两年他在对华议题上的表态一直不太友好,明明德国经济对中国市场依赖度不低,却总跟着欧盟的调子,时不时拿 “人权”“市场准入” 说事。 去年他公开指责中国 “在关键领域搞垄断”,还呼吁欧盟对华采取 “更强硬的贸易政策”;今年上半年又跟风炒作 “中国产能过剩”,说要联合其他国家 “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可这些话刚说完,德国企业就先急了。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 35%,巴斯夫在湛江的一体化基地砸了 100 亿欧元,要是真跟中国闹僵,这些企业的利益首当其冲。 那位媒体人在节目里直接戳穿:“瓦德富尔谈的不是中国的问题,是他自己没搞清楚德国的处境,现在德国经济要靠中国市场拉一把,不是来教中国做事的。” 更让瓦德富尔没面子的是他的 “访华计划”。今年 9 月,德国外交部就放出消息,说瓦德富尔会在 10 月访华,重点谈 “经贸合作”“供应链稳定”,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德国经济扛不住了,想找中国要订单、要合作。 毕竟德国这两年日子不好过,2024 年 GDP 增速只有 0.3%,工业产出连续六个季度下滑,汽车、机械制造这些传统优势产业,都因为市场需求不足、能源成本高企陷入困境。 大众、宝马等车企早就盼着政府能搭线,扩大在华新能源汽车合作;化工巨头巴斯夫也想跟中国企业谈新材料合作,缓解欧洲能源价格带来的压力。可没想到,瓦德富尔的访华计划拖到 10 月底,连个具体行程都没定下来,最后有消息说 “中方暂无相关会面安排”,等于明着说 “没人愿意见他”。 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意外,毕竟瓦德富尔之前的对华态度实在没给双方留多少余地。他一边喊着 “要和中国合作救经济”,一边又在涉疆、涉台等敏感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甚至还支持欧盟出台针对中国的 “反胁迫工具法案”。 这种 “又要好处又想挑事” 的态度,谁也不会买账。中国向来讲究 “相互尊重”,要是对方抱着 “居高临下” 的心态来谈合作,自然不会给好脸色。有外交人士透露,中方对瓦德富尔的访华意愿 “反应冷淡”,核心原因就是 “他的表态与德国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也不符合中德合作的基本氛围”。 对德国政府来说,这次访华遇冷的影响可不只是丢面子。德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期,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 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虽然受全球经济影响有所下降,但仍有 1800 亿欧元,中国进口的德国汽车、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直接关系到德国数十万工人的就业。 瓦德富尔访华失败,意味着德国想通过政府层面推动经贸合作的计划暂时泡汤,那些等着订单的德国企业只能更着急。之前德国工商大会就给政府提过醒,说 “对华政策要务实,别被政治口号绑住手脚”,现在看来,这话算是白说了。 那位德国媒体人在节目里还提到个关键点:“瓦德富尔的问题,本质是德国还没从‘欧洲老大’的旧思维里走出来。” 二战后德国靠经济崛起成为欧盟核心国家,但这些年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发展,全球格局早就变了。 德国在能源、经济上依赖俄罗斯、中国,却还想在政治、外交上保持 “话语权”,这种错位本身就容易出问题。就像这次,瓦德富尔想靠对华强硬刷 “政治存在感”,结果既没得到欧盟的实际支持,又得罪了中国,最后连访华的目的都没达到,反而让德国企业陷入被动。 现在德国国内对瓦德富尔的批评声越来越大,不少议员呼吁 “换个更务实的人负责对华事务”,德国工商大会也再次发声,希望政府 “放下意识形态偏见,专注经贸合作”。 对瓦德富尔来说,这次外交尴尬要是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他在党内的地位;对德国政府而言,如何调整对华政策,平衡政治诉求与经济利益,也是接下来必须面对的难题。毕竟在全球化时代,靠 “指手画脚” 换不来合作,只有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这位德国外根本就搞不清当下德国所处的窘境,更搞不清当下中美博弈的关键,同时也无法认清中国当前所拥有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