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华国锋同志退居二线,在北京四合院,仍保持着劳作习惯。某日午后,他推着小推车

阿皮历史库 2025-10-27 10:30:15

晚年的华国锋同志退居二线,在北京四合院,仍保持着劳作习惯。某日午后,他推着小推车出现在菜园边,车上放着水壶与农具,步履虽缓却稳健,阳光下的身影透着质朴与勤恳。     华国锋对土地有着近乎执念的情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带着警卫员跑遍北京郊区的葡萄园,向果农讨教种植技术。     在这座两进式四合院里,他亲手种下五六十个葡萄品种,每到收获季节,紫红色的果实便如玛瑙般挂满藤蔓。     警卫员回忆,遇到刮风天气,老人总会不顾劝阻冲出门去,用麻绳仔细捆扎被风吹歪的葡萄架。     除了葡萄,院子里还种着樱桃、苹果、核桃等果树,树下的小菜园里,南瓜、辣椒、丝瓜等蔬菜长势喜人,甚至有一年丝瓜产量高达600多斤。     这样的劳作习惯,源自华国锋早年在基层的经历,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山西交城一带打游击,常常与农民同吃同住,学会了用镰刀割麦、用锄头翻地。     解放后在湖南工作时,他更是常年泡在田间地头。     1965年韶山灌区建设期间,他与民工一起蹲在工棚里吃糙米饭,发现大家因缺菜而体力不支,便连夜召开县委会议,制定出“民工每人借2厘地种菜”的方案。     这种务实作风,在他退休后依然延续。     华国锋的日常生活极为规律,每天清晨,妻子韩芝俊会先到菜园劳作半小时,再回来叫醒丈夫。     早餐后,他会在院子里散步,或是在50多平方米的书房里练习书法——这是他晚年最大的爱好。     他的书桌长2米、宽1米,上面总是铺着毛边纸,砚台里的墨汁散发出淡淡清香。     交城书法家韩学武曾多次受邀到家中点评他的作品,华国锋总是像学生一样认真倾听,还会从书柜里翻出旧作请人指教。     到了下午,他有时会坐在葡萄架下看报,或是与来访的老乡、老部下聊天,但话题很少涉及政治,更多是询问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状况。     饮食上,华国锋保持着山西农家的简朴,他最爱吃妻子种的大白菜、萝卜,肉类只吃水煮羊肉,海鲜和鱼碰都不碰。     厨师谢师傅回忆,老人的主食被严格控制在每餐1两左右,连吃饺子都要数着个数,但他从不抱怨,即便饭菜不可口也只是默默少吃一些。     唯一的“奢侈”,是每天早上在牛奶里加半勺咖啡,这个习惯,从战争年代一直保留到晚年。     尽管深居简出,华国锋心中始终牵挂着国家。     每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和9月9日忌日,他都会带着家人前往毛主席纪念堂,亲自喊出“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的口令。     遇到同志来家中看望,他总会握着对方的手说“你们干得好”,并叮嘱要继续为群众谋福利。     2007年,当得知自己的字被书画市场炒作时,他果断封笔,不再轻易题字,理由是“不能让公家的东西沾上铜臭味”。     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     临终前一个月,他还让警卫员买来最爱吃的萝卜丝酥饼,那是北京南长街一家小餐馆的手艺,他却坚持不让工作人员透露身份,只说“不要给人家添麻烦”。     如今,西皇城根南街9号院的葡萄架依然繁茂,只是再也等不到那个推着小推车的身影了。     但那些在菜园里劳作的午后,那些在书房挥毫泼墨的清晨,那些与老乡围坐聊天的黄昏,都成为了人们心中关于这位老人最温暖的记忆。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