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宣布 10月25日消息,美国通用汽车24日宣布裁员200多人,基本都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理由是“业务状况”;前一天里维安刚裁了600多人,占员工总数4.5%。 这压根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整个美国车圈的“集体过冬”。通用今年都裁了好几波了,哪怕三季度日赚2.5亿,照样要砍成本凑20亿降本目标,裁员是最直接的法子。 要说惨,里维安比通用还难熬。通用好歹还在赚钱,里维安早就陷在亏损里爬不出来了。最要命的是联邦电动车税收抵免马上就到期了,以前买它家车能少交好几千美元的税,现在这笔优惠没了,车价等于变相涨了一大截,愿意买的人自然少了。 它本来就把交付预期往下调了,再没了政策补贴,现金烧得比以前更快,不裁员节流根本撑不下去。这些被裁的员工里,有不少都是干了好几年的老工程师,没犯任何错,就因为公司要 “过冬”,突然就没了饭碗,想想都让人揪心。 这俩还只是冰山一角,特斯拉和福特的日子更难熬。特斯拉 2024 年光裁员就裁了 1.9 万人,占了总员工的 14%,连负责超级充电的团队都先解散了,后来发现不行又急急忙忙把部分人请回来,这来回折腾的背后,全是对市场的没底。 福特更狠,直接计划在欧洲裁掉 4000 人,德国科隆那个电动车工厂就要砍四分之一的岗位,要知道那可是福特欧洲的总部,也是它电动化的核心基地,连这儿都敢下手,可见日子有多紧巴。 可能有人会问,通用明明在赚钱,为啥还要这么折腾?其实这钱赚得一点都不踏实。它的利润基本靠燃油车撑着,电动化转型慢得像蜗牛,投了不少钱进去,销量却上不来。 2024 年通用在美国卖了 11.44 万辆电动车,看着不少,但跟它燃油车的体量比根本不够看,而且对比中国车企的速度,这成绩简直拿不出手。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电动车补贴说砍就砍,特朗普签署的法案直接终结了持续 17 年的补贴,连零排放积分交易都给废了 。以前特斯拉靠卖积分一年能赚 28 亿,通用也能靠这个补点转型的亏空,现在这笔钱彻底没了。 通用心里清楚,燃油车的好日子长不了,可电动车又接不上力,只能先狠狠砍成本,凑够 20 亿现金留着过冬,哪怕背上 “赚钱裁员” 的骂名也顾不上了。 里维安的困境更现实,完全是被政策和成本架在火上烤。它的车本来就卖得贵,全靠 7500 美元的税收抵免拉低购车门槛,现在补贴没了,车价等于是涨了 16% 还多,普通消费者根本咬不动。 更要命的是它的成本控制太差,造一辆车比特斯拉贵 1.2 万美元,2024 年亏得一塌糊涂,现金储备眼看着就要见底。 以前还能靠融资续血,现在市场对新能源车企没了信心,融资通道基本堵死了,不裁掉 600 多人压缩开支,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就得关门大吉。 那些被裁的员工,家里可能还等着工资还房贷、养孩子,就这么突然失业,这寒冬对普通人来说太刺骨了。 整个美国车圈的寒冬,本质上是政策 “断奶” 后遭的罪。以前靠着补贴和监管压力,车企哪怕不赚钱也敢往电动车里砸钱,现在补贴没了,连企业燃油经济性的罚款都取消了,传统车企立马就没了转型的动力。 通用直接推迟了 40 亿美元的电动车工厂建设,本田干脆停了电动 SUV 的研发,福特的电动车生产线利用率跌到了 60%,甚至琢磨着重启燃油车项目。 这一下,那些为电动车项目服务的工程师、设计师就成了 “多余的人”,通用裁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说白了就是为停滞的电动车项目背了锅。 市场的反应更给这场寒冬雪上加霜。补贴没了之后,消费者都在持币观望,等着看车价会不会降,可车企成本降不下来,根本不敢降价。 美国的充电桩本来就少,全美才 6.3 万根,连中国的八分之一都不到,开电动车出门怕没电,更没人愿意当 “冤大头”。 更扎心的是,美国车企还得面对成本和竞争的双重绞杀。为了降本,特斯拉用上了 9000 吨的压铸机,把汽车零件从 171 个减到 2 个,可里维安没这技术,成本降不下来。 而且美国还非要禁用中国的电池组件,特斯拉不得不换掉宁德时代的电池,单车成本一下涨了 800 美元,这笔钱最终要么自己扛着,要么转嫁给消费者,怎么算都是亏。 反观中国车企,宁德时代半年就能完成技术迭代,比亚迪在墨西哥建厂绕开关税,成本比美国车企低一大截,就算美国市场对中国车企来说只是 “边缘战场”,可这种技术和成本优势,已经让美国车企喘不过气了。 这场寒冬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美国车圈找不到真正的转型出路,这寒意就会一直冻在每个从业者的心里。那些被裁的工程师们,下一份工作在哪还不知道,这寒冬对他们来说,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