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2024年,新加坡政策制定办公室的档案柜前。 工作人员翻出 1965 年建国初期的政策文件。 首页赫然写着 “国家认同优先于种族认同” 的核心原则。 这是新加坡华人情感淡化的根源性引导。 小国夹在东南亚族群间,平衡是生存关键。 组屋分配中心的电脑前。 工作人员调出住户分配数据,每栋楼族群占比清晰标注。 华族、马来族、印度族需按比例混合居住。 刻意打散华人聚集的可能,“唐人街” 从未在此形成。 物理空间的分散,先一步弱化了华人文化圈的凝聚。 新加坡教育部的教材编写室。 编辑们正在修订中学历史课本,中国历史仅占两页。 重点篇幅留给新加坡建国史与东南亚地理格局。 文化传承从课堂源头被淡化,年轻一代难触祖籍文化根脉。 认知里 “新加坡人” 身份,逐渐盖过 “华人” 血统印记。 双语教育政策的评估会上。 专家展示数据:80% 华人学生日常以英语为主。 中文虽列母语,却在升学、就业中权重低于英语。 年轻人学中文多为职业需求,而非文化认同。 语言工具化,切断了情感联结的重要载体。 淡马锡投资决策的会议室里。 高管们讨论中国新能源项目,全程围绕回报率与风险。 无人提及 “华人情怀”,数据报表是唯一决策依据。 上层华人的合作逻辑,以利益为核心而非血缘牵绊。 商业理性,让文化情感退居次要位置。 新加坡组屋区的超市里。 华人主妇李姐对比鸡蛋价格,眉头因涨价而紧锁。 朋友发来中国科技进步的新闻,她扫一眼便划走。 高昂房租、教育成本压得普通华人喘不过气。 生活压力让他们无暇关注中国动态,情感自然疏离。 新加坡 CBD 的咖啡馆内。 华人白领张维结束与中国客户的中文会议。 转头便用英语和同事讨论下午茶,手机亲戚群半月未点开。 职业需求让他掌握中文,却无意愿深探文化内涵。 现实利益导向,进一步弱化了对祖籍地的情感联结。 新加坡小贩中心的餐桌旁。 华人摊主王伯被问是否回中国祖籍地,笑着摇头。 “住了 60 年,新加坡才是家”,他的回答带着笃定。 长期在多元族群环境中生活,国家认同早已内化。 岁月沉淀下的身份认知,让祖籍地情感渐成过往。 如今回望新加坡华人情感淡化的脉络。 政府政策是顶层引导,打散聚集、弱化文化教学;现实压力是底层推力,生活琐事挤占情感空间; 利益逻辑是中间纽带,商业合作替代血缘牵绊。 三者交织,最终让新加坡华人对中国的情感,淡成现实层面的淡淡联结。 信息来源:辛斌.新加坡副总理:美国必须学会与中国共存[N].环球时报,2023-08-16(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