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 8 条生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 1961 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当初印度为了把苹果拉过来,给的好处一点不含糊。 土地是优先批的,价格比市场价低了近三成;企业所得税更是直接减半,前五年只收 15%,还承诺后续十年不会随便涨税。 甚至为了帮苹果解决工人问题,印度地方政府还专门组织了技能培训,前后输送了快 20 万工人。 苹果当时也觉得这买卖划算,一方面能避开中美供应链摩擦的风险,另一方面印度 14 亿人口里,智能手机渗透率还不到 50%,明显是块没挖透的增长宝地,怎么看都是双赢的事儿。 可谁能想到,8 条新产线刚在印度安得拉邦、泰米尔纳德邦落地,机器还没开足马力,印度税务部门就揣着一份老文件找上门了。 这份文件不是新出的政策,是 1961 年制定的《印度所得税法》,比苹果公司成立时间(1976 年)还早 15 年,更别说智能手机了,那时候连晶体管收音机在印度都算稀罕物。 但印度税务部门不管这些,他们指着法律里第 9 条的一款规定,说得明明白白:只要跨国公司在印度设有 “永久性机构”,不管这个机构的收入是来自印度本土,还是全球其他地方,只要和印度业务沾上边,就得把相关营业额纳入印度的征税基数。 这话翻译过来就简单了:苹果之前只把在印度卖手机的收入拿来算税,这不行。 现在得把全球范围内和印度产线相关的营收都算上 —— 比如印度工厂生产的 iPhone,不管是卖到欧洲、东南亚,还是非洲,这部分营业额产生的利润,印度都要按比例收税。 而且印度这么干,根本不是第一次,之前对小米、三星就玩过类似的套路。 2022 年的时候,印度突然说小米把在印度营收的 70% 都汇回中国总部,违反了《外汇管理法》,二话不说就扣押了小米在印度的 48 亿元人民币资金,前后拖了快两年才部分解冻。 后来三星也没逃过,印度税务部门说三星印度子公司和韩国总部有 “不合理的关联交易”,比如零部件采购价格偏高,要求三星补税加罚款,算下来有几十亿美元。 这些事儿都说明,印度对跨国企业的政策从来不是 “一劳永逸”,更像是 “先喂糖,再拔牙”—— 等你把生产线、资金、技术都投进来,成了 “跑不了的煮熟鸭子”,再拿老法律或者临时解读的条款找你麻烦,让你想退都退不起。 印度这会儿急着 “割苹果的韭菜”,说到底还是缺钱。印度 2024 财年的财政赤字目标定在 GDP 的 5.9%,为了凑够钱,政府一边要压缩开支,一边就得想办法增加税收。 而苹果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2023 年净利润就有 969 亿美元,在印度的业务又在扩张,自然成了印度眼里的 “肥羊”。 另外,印度一直想把 “印度制造” 的招牌打响,觉得苹果把产线搬过来了,自己就有了 “拿捏” 苹果的底气 —— 你想在印度继续赚大钱,就得听我的,多交税也是 “支持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应尽义务”。 可印度没算明白,营商环境不是靠短期 “薅羊毛” 能堆起来的,得靠长期的政策稳定和法律透明。 现在苹果这事儿一出来,其他想搬产线去印度的电子企业都慌了。谁还敢把真金白银投进来? 到最后,印度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耽误了自己制造业升级的节奏。
印度对苹果下“税务绊子”!8条产线迁印后,拿1961年旧法施压:税不能只缴印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