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著名的割韭菜心态又显现出来!! 这两天苹果高层紧急和印度磋商,希望印度不要引用1961年颁布的所得税法,对苹果征税! 这税法将让苹果和富士康这些国际大公司为在印度的工厂交一笔天价税。 印度政府这波操作到底是啥。 原来,印度1961年就有一部所得税法,这里面有个条款,叫做“常设机构”原则。 意思就是,哪家跨国公司在印度有真正的业务存在、用自家设备生产东西,哪怕利润回到总部,也得按照全球的营业额在印度交税。 别看这条法律老,但基本上过去大家都没当回事,印度自己也没太较真。 结果今年,印度突然动真格了,点名苹果、富士康这些外资巨头,说你们在印度投了大钱,工厂设备又全是你们自己的,这就算“常设机构”了,必须按全世界赚的钱来交税。 苹果高层听到这个消息,脸都绿了。 为啥? 因为苹果在印度的销售还没做起来多少,真要按全球营业额交税,那就是每年几十上百亿美元的窟窿,不仅利润大缩水,整个印度投资计划都得重新盘算。 更别说富士康、塔塔这些代工厂,苹果让他们进来投资建厂,设备全是苹果的,要是真的被印度盯上,连带着都得被收割。 苹果在中国、越南、泰国这些地方都没碰上过类似的玩法,印度这突然“翻旧账”,确实让他们措手不及。 苹果自然不愿意交这个“冤枉钱”。 一方面,他们跟印度政府解释,说全球主流做法都是按本地利润交税,没听说哪个国家要按全球营业额来算的。 另一方面,苹果和富士康代表连着几天跑新德里,和印度财政部反复沟通,力图把事情压下来。 苹果还放话,如果印度真要这么玩,不光他们自己受影响,连本地工厂和工人都得跟着遭殃。 毕竟,税收一高,企业利润变薄,谁还敢大规模投资、扩产? 这话说得直白,也确实是实情。 但印度政府这边态度也挺强硬。 人家摆出一副“依法办事”的架势,强调国家要维护本土利益。 表面上说大家可以谈,但底线就是不能让外资企业钻空子。 其实,印度这波操作更像是“先设卡、再谈钱”:你想在我这里发财,行,先交点“保护费”,或者多投点钱,多雇点人,多带点技术进来。 拿法律做筹码,争取更多投资承诺,这一套在印度历来有效。 目前,苹果在印度的生产和销售还没受到实质影响,但如果谈判真谈崩了,苹果可能要重新考虑在印度的投入计划。 富士康、塔塔这些代工厂也会跟着调整步伐。 说白了,印度也清楚,真把苹果赶走,对自己吸引外资没半点好处,但不借机多争取点利益,也对不起自己这块大市场。 这场“税收风波”不会很快结束。 苹果和印度政府还会继续拉锯,外界都在看双方谁先让步。 对印度来说,既想要外资也想要税收,平衡起来可真不容易。 对于苹果和富士康,接下来只能跟着政策走,边谈边看。 无论结果如何,这一回合,足够让全球所有跨国公司都提高警惕,也让印度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上的地位变得更加微妙了。 参考:苹果游说印度修改所得税法以避免生产设备征税——新浪财经
印度著名的割韭菜心态又显现出来!! 这两天苹果高层紧急和印度磋商,希望印度不
世界今若在
2025-10-22 11:54:16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