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杨振宁先生申请当时民国政府的庚子赔款留学计划资格获批 1945年夏末,抗战胜利的喜讯刚传遍大江南北,一位青年物理学子杨振宁手握公文,目光投向大洋彼岸。那是庚子赔款留学资格的批复,承载着屈辱条约背后的转机。这份机会,能否让他从昆明小城走向世界科学巅峰?它又将如何点亮中国青年自强的火种?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清政府败得一塌糊涂,1901年签下《辛丑条约》,赔了白银四亿五千万两。美国分得七成多份额,约合当时三千多万美元。这笔钱本是列强敲诈,压得中国老百姓喘不过气,田租加重,商铺倒闭,多少家庭散了架。 美国那边倒觉得赔款过头了,超出自家损失。1908年,罗斯福总统批了首批退还一千多万美元,加上利息近三千万。他建议中国拿这钱办教育,培养人才。清政府点头,设了游美学务处,管这笔专款。1911年,清华学堂就这么建起来了,当年第一批四十多个学生进门,学英语和科学,为出国预备。 民国后,这计划继续办。清华学校1925年开大学部,1930年美国又退第二批资金,帮了燕京、金陵等校一把。庚款虽是国耻,可它拉出一批人:吴有训搞X射线,赵忠尧研究正电子,吴健雄测中微子。这些人回国后,建起中国现代科学底子,让我们在国际上站稳脚跟。清华大学后来话说透:赔款是耻辱痕,派学子留美却是中国现代化大步。 杨振宁这事儿,就发生在这一脉络里。他1922年生在合肥,1942年从西南联大本科毕业。那年联大在昆明,条件苦,教室漏风,书本旧得发黄。他留校读硕士,专攻物理,跟着清华老师学场论和量子力学。1943年秋,教育部和清华基金联手办第六届庚款留美考试,全国报名的多,物理门只招一个。 杨振宁报了名,考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还有历史地理。1944年春,放榜了,他中了物理专业全国唯一。那是民国政府批的庚款资格,1945年8月28日,他从昆明巫家坝机场起飞,坐飞机转重庆、印度、非洲,11月24日落地旧金山。转火车东去芝加哥,圣诞前住进大学宿舍。 这资格获批,对杨振宁是转折。1946年1月2日,他注册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拜恩里科·费米为师。费米那实验室,设备先进,杨振宁学核物理和统计力学,1948年博士毕业。之后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当助理研究员。1950年代,他和李政道搭档,俩人都是庚款生,埋头研究弱相互作用。 1956年,他们提宇称不守恒假设。吴健雄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实验,用钴60验证,1957年1月结果出来,诺贝尔物理奖那年12月颁给杨振宁和李政道。俩人上台领奖,强调科学服务人类。杨振宁说,这奖不是个人荣耀,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努力。 回想这留学路,杨振宁没忘根。1957年后,他在美教书,带学生,写论文上百篇。可他总惦记国内。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他开始帮中国引技术。杜致礼2003年走后,他2004年回清华当教授,教对称性理论,指导研究生攻量子场。清华课堂上,他讲课接地气,学生问难题,他从基础推起。 从清末到新中国,科学之路曲折。庚款留学像一盏灯,照亮一代人。杨振宁获批那年,抗战刚赢,全国盼新生。他赴美深造,拿诺奖,回国授业。这故事告诉我们,屈辱能变动力,人才是国家脊梁。
杨振宁半世纪前的那次回国如何改变中国科学1971年夏天,一架从美国飞往上海
【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