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曹冲病逝,他的好友周不疑黯然神伤,拜别曹操刚走出大门,曹操就吩咐左右:“去把这个小孩杀了!” 一旁的曹丕大惊失色:“他可是奇人,将来能为我所用,父亲却为何要杀他?” 建安十三年,许都秋风萧瑟,一场突如其来的丧事搅动了曹氏家族。十三岁的曹冲撒手人寰,这位从小就以称象闻名的神童,本是曹操寄予厚望的继承人选。他的离去,不仅让曹操痛失爱子,也牵出一桩鲜为人知的血案:好友周不疑刚拜别出门,曹操便下令除掉这个十七岁的奇才。曹丕闻言大惊,为什么一个本可为己所用的天才,就这样成了眼中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许都成了他的大本营。在这乱世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曹操一生征战,深知用人之道。可惜,他那些儿子中,最有出息的曹冲来得早,去得也早。曹冲生于建安二年,才十三岁就没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心疼。话说回来,曹冲可不是光会玩聪明的那种小孩,他五岁时,南方贡来一头大象,大家都为怎么称重发愁,他却想出用船测水的方法,一下子解决了难题。这故事后来进了课本,成了中国历史上神童的代表。曹操看重他,不光因为这小聪明,还因为曹冲懂仁义,军中将士都喜欢他。要是曹冲长大,曹操的家业说不定就稳了。 周不疑呢?这小子也是个奇才,出自荆州名门,他的舅舅刘先早年就劝刘表投靠曹操,后来自己跑到许都,帮曹操解答了一堆古籍难题,曹操一看,这人靠谱,就留在了身边。周不疑随舅舅北上,才十四岁,就已经读通兵书。舅舅想请刘巴教他,刘巴可是诸葛亮都佩服的益州大儒,一见周不疑写的文论,就摇头说自己教不了,这孩子天分太高。建安十年,许都飞来白雀,大家都说这是吉兆,曹操让诸生写文章,周不疑一挥而就,文采飞扬,曹操读了直呼过瘾。建安十二年,曹操北伐乌桓,柳城打不下来,围了几个月,死伤不少。周不疑献上十条计策,曹操用了三条,城就破了。这才华,搁现在也是顶尖人才。 曹冲和周不疑年纪差不多,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铁哥们儿。他们俩凑一块儿,聊兵法、论文章,曹操乐得合不拢嘴,还想把女儿嫁给周不疑,拉近关系。周不疑推了,说自己年纪小,配不上。可曹操没当回事儿,毕竟周不疑帮曹冲出主意,等于帮曹家出力。谁知建安十三年,曹冲突了病,先是小咳嗽,后来就起不来了。曹操找名医,熬药汤,可还是没救回来。曹冲一走,曹操伤心欲绝,对儿子们说,这事儿对我是不幸,对你们是幸运。这话听着扎心,曹丕在旁边听着,脸上肯定不好看。 曹冲下葬那天,周不疑来吊唁,拜别曹操刚出门,曹操就对身边人说,把这小孩杀了。曹丕一听,急了,说这人是个奇才,将来能帮我,为什么要杀?曹操冷笑,说你驾驭不了他,只有曹冲行,现在曹冲没了,留着他准出事儿。曹丕还想劝,曹操摆手,这事儿就定了。没多久,周不疑就没了,年仅十七。这故事出自《三国志》裴注引的《魏氏春秋》,不是演义里编的,是真事儿。曹操为什么这么干?说白了,他多疑,一辈子打仗,怕人背后捅刀子。周不疑才华高,可心只认曹冲,不认别人。加上他荆州出身,刘备那边旧部一多,他万一跑了,曹家麻烦大。 这事儿搁在三国乱世,算不上新鲜。曹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疑到这份儿上,就过头了。周不疑要是活着,说不定能帮曹魏出不少主意。可惜,猜忌害了人才,也埋下了隐患。曹丕后来当了皇帝,回想这事儿,肯定后悔。要是周不疑在,曹魏的文治武功,说不定多几分底气。话说回来,曹操杀杨修、华佗那些事儿,也差不多一个理儿。他用人狠,成事儿也多,可总留遗憾。华佗要是没死,曹冲兴许就救回来了,这报应来得快。 从历史看,曹操的猜忌,不是个人毛病,是乱世产物。群雄逐鹿,谁不怕后院起火?可人才是国家根本,杀掉一个,就少一分力量。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不少。想想岳飞、文天祥,他们的悲剧,不也根在猜忌上?我们党领导下,强调团结用才,就是吸取这些古训。乱世需要铁腕,可铁腕得对准敌人,别伤了自己人。周不疑的死,提醒后人,防患未然没错,但别防过头,防成自断臂膀。
199年,曹操活捉了吕布,吕布进言:“丞相为主将,我为副将,你我联手必可平定天下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