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

古今知夏 2025-10-21 16:55:08

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说尾款结清才给左脚鞋。这招儿乍看像是段子,实则是专门对付印度人的。  这不是故意刁难,是被印度那糟心的营商环境逼得没办法,不这么干,大概率又是血本无归。 先说说印度那边的政策,说变就变,商家根本跟不上。为了让自己人多做鞋子,印度对进口鞋下手特别狠。先是把关税提到 35%,还规定每双鞋最少卖 5 美元,低于这个价就不让进。 到了 2024 年 8 月,又加了条规矩:只要是年营业额超 5 亿卢比的企业,进口鞋必须贴印度标准局的认证,帆布鞋、运动鞋都得贴。 这些规矩看着没问题,实则全是坑。义乌这边统计过,2024 年跟印度做出口生意,37% 的纠纷都是因为清关卡壳。你以为材料备齐了就没事?海关能找各种理由扣货,比如 “认证贴歪了”“材质说明写得太简单”,一扣就是几十天。 货一卡在港口,麻烦就来了。每天都要交滞港费、仓储费,越拖越多。等你好不容易补完手续,印度买家又会说:“货晚了这么久,我的生意都受影响了,你得打七折,不然我不接货。” 商家一算,不答应的话,滞港费还得接着交,最后亏得更多,只能认栽,一单生意下来,小半年赚的钱全没了。 再说说印度的法律和信用,最让人头疼的是,在印度打商业官司,平均要等 3 年才能有结果,光律师费可能就比货款还多。 更坑的是海关的规定:货在港口放超 45 天,就能公开拍卖,而且原买家还能优先买。这就给了一些坏人机会 — 故意拖着不清关,等货低价拍卖时,让自己人接手,白拿货物还不用给钱。 而且印度的信用保障特别差。能拿到出口信贷的企业只有 28.5%,买信用保险的也不到 36%,很多小贸易商就靠拖欠货款周转。 2025 年上半年,义乌法院就接了 37 起印度商人欠款的案子,总金额超 8000 万,还在往上涨。有的用假订单骗货,有的先小单攒信任,再大单坑钱,各种套路防不胜防。 面对这些坑,义乌商家的 “右脚鞋策略”,其实就是找对了印度的 “软肋”。别看印度买鞋的人多,但自己造的鞋只够满足 60% 的需求,像防滑鞋底、透气网布这种好材料,80% 都得从中国进口。 只有右脚鞋,既没法穿,也卖不出去,就像缺了一半的剪刀,根本没用。印度买家想不亏本,就只能乖乖把尾款结清。 现在这招已经不是单个商家的办法,整个行业都在这么干。卖五金的只发半套零件,做家纺的扣着关键辅料,就是不让买家拿到完整的货;新客户得先付 50% 的定金(以前只付 20%), 老客户也得 “看到提单副本就付款”,坚决不搞 “先送货后给钱”;商家还凑一起建了 “关税预警群”,谁遇到政策变了、谁碰到赖账的,马上在群里说,一起防坑。 有人说这是跟印度对着干?其实不是 —2024 年义乌跟印度做了 187 亿的生意,光鞋子就占了 19%,这么大的市场,根本没法放弃。 但在规则不对等的情况下,光靠 “讲诚信” 没用,只能靠这些办法把风险攥在自己手里。就像义乌外贸协会说的:“这没违反任何规矩,就是用‘货物得完整才能用’的道理,给自己留条活路。” 就连收钱和运货,商家都想了双保险。印度对外汇管得严,超过 50 万美元要一层一层审批,有些买家会走 “地下钱庄” 转钱,很容易出问题。 商家就想了个办法:定金用人民币(先把成本保住),尾款可以用印度卢比,但买家得提前在义乌的支付平台存好等额的人民币 — 就算卢比贬值,自己也不亏。 运货也分两条路:右脚鞋走海运,左脚鞋走中印边境的乃堆拉口岸陆运。去年九月,口岸因为下暴雨关了 10 天,有个商家就是靠这招,右脚鞋已经到了印度,左脚鞋赶紧转海运补发,没耽误交货,还让买家觉得 “靠谱”,之后又订了 3000 双鞋。 现在再看 “右脚鞋” 这事,已经不只是简单的生意纠纷了 — 它说明中印贸易的规则还没衔接好,印度那边的政策乱、清关坑、法律慢、赖账多,逼着义乌商家想出这些办法。 2025 年,这招被写进《义乌跟印度做生意的风险指南》后,坏账少了很多,还让一些印度商家开始守规矩 — 毕竟谁也不想花了钱,最后只拿到一堆没用的右脚鞋。

0 阅读:57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