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全取消了,转头就找上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一口气签了二十一点八个亿的单子,国产设备不但没耽误,还比原来早了四个月交货。 荷兰这步棋下得有多矛盾。就说造设备的 ASML,2024 年光从中国市场就赚走了近三成营收,相当于每三块钱里就有一块来自中国。 可偏偏造 EUV 光刻机最关键的稀土永磁体,十成里有九成得靠中国供应。一边攥着中国的订单赚钱,一边又跟着美国搞 “断供”,这种又想当又想立的操作,本身就站不住脚。 再看格力,早不是等着被卡脖子的愣头青了。早在 2023 年,它就悄悄布局了碳化硅芯片的全自动化产线 — 这芯片专门用在新能源汽车空调上,虽说不用 7nm 那么高端的制程,但对设备的稳定性、良率要求半点不含糊。 之前订进口设备,更多是图个 “稳妥”,没成想荷兰的禁令一来,反倒把 “国产当备胎” 的念想彻底掐断,直接把国产设备推到了 “主力位”。 这次 21.8 亿的订单,可不是随便买买那么简单。北方华创给的两台 14nm 刻蚀机,早就经过了大考 — 在中芯国际的产线上稳跑了一年半,良率波动连 0.5% 都不到,格力的碳化硅生产完全能 hold 住。 中电科 48 所更实在,直接给了整套离子注入机系统,自己研发的多频射频电源,比进口设备还省 15% 的电,而且不同尺寸的晶圆都能兼容,格力以后扩产都不用再换设备。 为啥国产设备能早四个月交货?秘密就在 “家门口的供应链”。北方华创、中电科 48 所在长三角、珠三角的零部件工厂,跟格力珠海基地离得近,形成了 “三小时供应链圈”。 设备出点小问题,工程师当天就能到现场;要调整参数,一个电话就能同步。反观进口设备,光报关、海运就得等俩月,调试还得等国外工程师排期,这效率根本没法比。 最关键的是,格力这波操作,还盘活了国产半导体的 “生态局”。以前国产设备总卡在 “单打独斗”— 这家的刻蚀机好用,可配套的涂胶显影设备跟不上,整体效率还是上不去。 这次格力直接拉上北方华创、中电科 48 所,还有上海微电子一起搞协同。上海微电子出检测设备,三家凑一块儿成立攻关小组,专门针对格力的碳化硅工艺优化设备数据接口,结果整个产线的协同效率直接提了 20%。 现在国产设备的底气,可不是吹出来的。SEMI 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本土设备厂商的全球市场份额,从 2020 年的 5% 涨到了 18%,北方华创在刻蚀机领域都超过日本东京电子,冲进全球前三了。 反观 ASML,因为丢了中国订单,新一代 EUV 设备的研发都推迟了,2025 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还降了 9%。ASML 的 CEO 最近都承认:“原本想靠禁售拖慢中国,结果中国企业不追高端 EUV,先把成熟制程的设备玩明白,满足新能源、工业控制的需求,反而越走越稳。” 前是荷兰、美国说了算,现在中国靠终端市场的规模,反过来推着设备和芯片升级,这玩法彻底变了。荷兰的禁售令,说到底是打错了算盘。它以为断供就能困住中国,却没料到反而逼出了中国半导体的 “自主筋骨”。 以前不少企业还抱着 “能买进口就不碰国产” 的心态,现在格力带头用国产、反馈数据,帮着国产设备把故障率从 2.1% 降到 0.8%,磨合期比进口设备短了一半。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一个道理:卡脖子卡不住真本事,反而会逼出更强的自主能力。荷兰的禁售令终会成为过去,而格力这波 21.8 亿的转身,已经给中国半导体产业立了个新标杆 ,靠自己,照样能把路走宽。
蔡正元博士在政论节目上谈到中美贸易战,高兴的合不拢嘴,他说:中国还有比稀土更致命
【51评论】【61点赞】